地洼学说

陈国达于1950年代指出,中国东部的“中国地台”在中生代中期以前的地壳演化情况可以通过“地槽地台学说”进行解释,然而在三叠纪末期或侏罗纪之后,“中国地台”已大部分衰亡,并转化成为新型活动区。因此,他于1956年在传统的两类大陆地壳构造单元“地槽区”(活动区)与“地台区”(稳定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类构造单元,并称之为“活化区”或“活化地台”。1959年因其主要特征为区内出现地洼盆地,于是更名为“地洼区”。

地洼学说()是一种大陆地壳构造学说,由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创立。

他还认为,地壳演化过程是在“活动区”与“稳定区”之间相互转化、螺旋式发展的,地洼阶段之后可能还会有其他基本构造单元,故称之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此外他还提出了地洼(递进)成矿理论,认为地洼阶段是重要的成矿阶段,并因为强烈的地质活动而常形成“多因复成矿床”。1977年,他又在原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用以解释地壳演化递进律的动力来源。

参见

参考文献

  • 刘唐生、刘亚民. .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3, (6).
  •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 徐世芳、李博主编 (编). . 地震出版社. 200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