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偉氏症候群
埃利偉氏综合征(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EVC)又稱為軟骨外胚層發育不良(chondroectodermal dysplasia),是一種罕見遺傳疾病,也是骨骼發育不良的類型之一。
症候
這種疾病會造成包括下列在內的許多異常症狀:
遺傳學
埃利偉氏症候群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造成疾病的基因位於第4號染色體的短臂上[1]。這種疾病是因為EVC基因(以疾病名稱命名)的突變所造成,正常EVC基因的用途則尚未明瞭[2]。
當兩位親代(父親與母親)皆帶有一個突變基因時,他們的子代不論男女,皆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患有疾病。當其中一位親代不帶有突變基因時,他們的子代將不會患有此疾病。
這種疾病也是奠基者效應的典型例子,這種效應發生在孤立或是數量較少的生物族群。雖然患有埃利偉氏症候群的人,在整體人類族群當中相當罕見,但是容易發生在缺乏遺傳變異的族群中。例如美國賓州的阿米什人,或是一些小島上的居民。
歷史
最早描述此種疾病的人,是愛丁堡的埃利斯(Richard W. B. Ellis、1902年—1966年)與阿姆斯特丹的克列偉德(Simon van Creveld、1895年—1971年)。當時為1930年代後期,他們正搭乘火車前往參加英格蘭的一場小兒科會議。在火車上見面時,他們發現他們的病人皆帶有相同症狀[3]。第3個病例則是出現在霍特(L. Emmett Holt, Jr.)與麥金塔(Rustin McIntosh)所寫的教科書中。後來以建立人類孟德爾遺傳學聞名的麥庫希克為首,一群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觀察阿米什人族群長期的家族世系。並在1964年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4]。
命名
原本這個疾病將也稱為「六指侏儒症」(Six-fingered dwarfism),這樣的名稱讓非專業人士較能簡單的了解這種罕見疾病。但後來這樣的名稱卻冒犯了某些族群,不是因為「侏儒」二字,而是因為「六指」被貼上了「怪異」的標籤。之後這個疾病最常用的名稱變成了「埃利偉氏症候群」(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與縮寫EVC。另外兩個名稱,「軟骨外胚層發育不良症」(Chondroectodermal dysplasia)與「中外胚層發育不良症」(mesoectodermal dysplasia),則較為少用。
参考文献
- Ruiz-Perez, et al. Mutations in a new gene in 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 and Weyers acrodental dysostosis. Nature Genet. 24: 283-286, 2000. PMID 10700184
-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協會門診諮詢案例紀錄 - . [2007-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埃利偉氏症候群
- Ellis, R. W. B.; van Creveld, S. 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ectodermal dysplasia, polydactyly, chondro-dysplasia and congenital morbus cordis: report of three cases. Arch. Dis. Child. 15: 65-84, 1940
- McKusick, V. A.; Egeland, J. A.; Eldridge, R.; Krusen, D. E. . Bulletin of 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1964, 115: 306–36. PMID 1421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