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悲丝

墨子悲絲古琴曲,這一曲最早以墨子悲歌的標題,同時出現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楊掄輯刊的伯牙心法和張右袞輯刊的太古正音琴譜。從這以後,明清兩代各家譜集多名爲墨子悲絲,或簡稱墨子,或簡稱悲絲,是由十三段發展到十八段的大型曲操,各家譜本雖有出入,大體還是相近的。這一曲的音莭,有淒清又有激揚,有疎落又有圓轉,淒清處令人鬱結悲哽,激揚處使人奮發卓勵,疎落處如清風過林,氣舒意爽,圓轉處似明珠走板,機暢神流。是這樣的錯綜變化,層疊應照,既不可故爲之緩,又不能驟加其急,情勢所趨,有自然而非偶然者。歷來受到琴家的推崇。[1]

當今常見的演奏版本如下:
一、《蕉庵琴譜》本,廣陵派傳譜,為廣陵派四大操之一,以劉少椿梅曰強之版本為代表
二、《五知齋琴譜》本,吳景略吳文光打譜並演奏

參考文獻

  1. 顾梅羹,琴學備要,2004年3月第1版 2013年12月第13次印刷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