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比赛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比賽是一項國際性的足球比賽,從1900年開始就已經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赛项目之一。對奧運會足球比賽,國際足協與國際奧委會之間存在很大的分歧。國際足協一直反對職業足球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足球比賽。經過雙方不斷磋商,對參加者的要求也一直在改變。1977年,國際足協決定不允許參加過上屆世界盃足球賽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足球比賽。1984年則修改為,參加世界盃的運動員從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可以參加奧運會足球比賽,但是年齡不得超過23歲。此後又決定只允許不超過3名年齡23歲以上的運動員參加。2009年12月的國際足協執委會會議,決定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維持該規定。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加入女子足球項目,由於當時女子足球運動發展仍未成熟,因此國際足協沒有對女子足球作出限制。國際足協擔心奧運會足球比賽會成為另一個世界盃,從而動搖世界盃作為唯一最高水平的足球比賽的地位,故奧運足球賽參賽球員必需是23歲以下(但可以包括最多3名超齡球員),關注程度不及其他奧運項目和世界盃,但同時也是參賽球員於國際大賽的鍛煉從而升上國家隊的平台之一。
成立 | 1900年 |
---|---|
地區 | 國際性 (FIFA) |
參賽隊數 | 16 (來自6個總會) |
最成功球隊 | 英國 M (3次) 匈牙利 M (3次) 美國 W (4次) |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比赛 | ||||||||||||||||||||||||||||||||||||||||||||||||||||||
---|---|---|---|---|---|---|---|---|---|---|---|---|---|---|---|---|---|---|---|---|---|---|---|---|---|---|---|---|---|---|---|---|---|---|---|---|---|---|---|---|---|---|---|---|---|---|---|---|---|---|---|---|---|---|
管理組織 | ||||||||||||||||||||||||||||||||||||||||||||||||||||||
項目 | 2(男子:1;女子:1) | |||||||||||||||||||||||||||||||||||||||||||||||||||||
賽事 | ||||||||||||||||||||||||||||||||||||||||||||||||||||||
| ||||||||||||||||||||||||||||||||||||||||||||||||||||||
獎牌得主 |
男子賽事
歷屆獎牌得主
年份 | 主辦城市 | 金牌戰 | 銅牌戰 | 參賽 隊數 | |||||||
---|---|---|---|---|---|---|---|---|---|---|---|
金牌 | 比數 | 銀牌 | 銅牌 | 比數 | 第四名 | ||||||
1896 詳細 |
雅典 |
丹麥 |
– | 希臘 |
希臘 |
– | N/A | 3 | |||
1900[1] 詳細 |
巴黎 |
英國 |
– | 法國 |
比利時 |
– | N/A | 3 | |||
1904[1] 詳細 |
聖路易斯 |
加拿大 |
– | 美國 |
美國 |
– | N/A | 3 | |||
1908 詳細 |
倫敦 |
英國 |
2–0 | 丹麥 |
荷蘭 |
2–0 | 瑞典 |
6 | |||
1912 詳細 |
斯德哥爾摩 |
英國 |
4–2 | 丹麥 |
荷蘭 |
9–0 | 芬兰 |
11 | |||
1920 詳細 |
安特衛普 |
比利時 |
–[2] | 西班牙 |
荷蘭 |
–[2] | 法國 |
14 | |||
1924 詳細 |
巴黎 |
乌拉圭 |
3–0 | 瑞士 |
瑞典 |
1–1(加時) 3–1(重賽) |
荷蘭 |
22 | |||
1928 詳細 |
阿姆斯特丹 |
乌拉圭 |
1–1(加時) 2–1(重賽) |
阿根廷 |
義大利 |
11–3 | 埃及 |
17 | |||
1932 詳細 |
洛杉磯 |
沒有舉辦足球比賽項目 | 沒有舉辦足球比賽項目 | N/A | |||||||
1936 詳細 |
柏林 |
義大利 |
2–1(加時) | 奥地利 |
挪威 |
3–2 | 波蘭 |
16 | |||
1948 詳細 |
倫敦 |
瑞典 |
3–1 | 南斯拉夫 |
丹麥 |
5–3 | 英國 |
18 | |||
1952 詳細 |
赫爾辛基 |
匈牙利 |
2–0 | 南斯拉夫 |
瑞典 |
2–0 | 东德 |
25 | |||
1956 詳細 |
墨爾本 |
蘇聯 |
1–0 | 南斯拉夫 |
保加利亚 |
3–0 | 印度 |
11 | |||
1960 詳細 |
羅馬 |
南斯拉夫 |
3–1 | 丹麥 |
匈牙利 |
2–1 | 義大利 |
16 | |||
1964 詳細 |
東京 |
匈牙利 |
2–1 | 捷克斯洛伐克 |
东德 |
3–1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14 | |||
1968 詳細 |
墨西哥城 |
匈牙利 |
4–1 | 保加利亚 |
日本 |
2–0 | 墨西哥 |
16 | |||
1972 詳細 |
慕尼黑 |
波蘭 |
2–1 | 匈牙利 |
蘇聯 东德 |
2–2(加時)[3] | 16 | ||||
1976 詳細 |
蒙特利爾 |
东德 |
3–1 | 波蘭 |
蘇聯 |
2–0 | 巴西 |
13 | |||
1980 詳細 |
莫斯科 |
捷克斯洛伐克 |
1–0 | 东德 |
蘇聯 |
2–0 | 南斯拉夫 |
16 | |||
1984 詳細 |
洛杉磯 |
法國 |
2–0 | 巴西 |
南斯拉夫 |
2–1 | 義大利 |
16 | |||
1988 詳細 |
漢城 |
蘇聯 |
2–1(加時) | 巴西 |
西德 |
3–0 | 義大利 |
16 | |||
1992 詳細 |
巴塞隆拿 |
西班牙 |
3–2 | 波蘭 |
加纳 |
1–0 | 澳大利亚 |
16 | |||
1996 詳細 |
阿特蘭大 |
奈及利亞 |
3–2 | 阿根廷 |
巴西 |
5–0 | 葡萄牙 |
16 | |||
2000 詳細 |
悉尼 |
喀麦隆 |
2–2(加時) 5–3(十二碼) |
西班牙 |
智利 |
2–0 | 美國 |
16 | |||
2004 詳細 |
雅典 |
阿根廷 |
1–0 | 巴拉圭 |
義大利 |
1–0 | 伊拉克 |
16 | |||
2008 詳細 |
北京 |
阿根廷 |
1–0 | 奈及利亞 |
巴西 |
3–0 | 比利時 |
16 | |||
2012 詳細 |
倫敦 |
墨西哥 |
2–1 | 巴西 |
2–0 | 日本 |
16 | ||||
2016 詳細 |
里約熱內盧 |
巴西 |
1–1(加時) 5–4(十二碼) |
德國 |
奈及利亞 |
3–2 | 洪都拉斯 |
16 | |||
2020 詳細 |
東京 |
– | – | 16 |
- 1900年及1904年的足球比賽只是屬於當屆奧運會的示範項目,直至1908年的倫敦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將足球升格為正式比賽項目,亦會頒獎金、銀及銅牌給冠、亞及季軍隊伍。
- 決賽階段,捷克斯洛伐克與比利時比賽至上半場43分鐘,前者因不滿球證作出不公平裁決,全隊職球員離場抗議,最終比賽被迫取消,賽會因此在決賽後再進行多一場球賽決定銀牌及銅牌得主,而金牌得主仍由比利時獲得。銀牌戰西班牙以三比一擊敗荷蘭。
- 蘇聯對東德的季軍戰中,雙方在法定時間賽和 2–2,加時階段仍然未能分出勝負,最終雙方共同頒獎銅牌。
國家成績
# | 國家/地區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第四名 |
---|---|---|---|---|---|
1 | 匈牙利 | 3 (1952, 1964, 1968) | 1 (1972) | 1 (1960) | |
2 | 英國 | 3 (1900, 1908, 1912) | 1 (1948) | ||
3 | 阿根廷 | 2 (2004, 2008) | 2 (1928, 1996) | ||
4 | 俄羅斯 | 2 (1956, 1988) | 3 (1972, 1976, 1980) | ||
5 | 乌拉圭 | 2 (1924, 1928) | |||
6 | 巴西 | 1 (2016) | 3 (1984, 1988, 2012) | 2 (1996, 2008) | 1 (1976) |
7 | 塞爾維亞 | 1 (1960) | 3 (1948, 1952, 1956) | 1 (1984) | 1 (1980) |
8 | 波蘭 | 1 (1972) | 2 (1976, 1992) | 1 (1936) | |
9 | 西班牙 | 1 (1992) | 2 (1920, 2000) | ||
10 | 东德 | 1 (1976) | 1 (1980) | 2 (1964, 1972) | 1 (1952) |
11 | 奈及利亞 | 1 (1996) | 1 (2008) | 1 (2016) | |
12 | 法國 | 1 (1984) | 1 (1900) | 1 (1920) | |
13 | 捷克 | 1 (1980) | 1 (1964) | ||
14 | 義大利 | 1 (1936) | 2 (1928, 2004) | 3 (1960, 1984, 1988) | |
15 | 瑞典 | 1 (1948) | 2 (1924, 1952) | 1 (1908) | |
16 | 比利時 | 1 (1920) | 1 (1900) | 1 (2008) | |
17 | 墨西哥 | 1 (2012) | 1 (1968) | ||
18 | 加拿大 | 1 (1904) | |||
18 | 喀麦隆 | 1 (2000) | |||
丹麥 | 3 (1908, 1912, 1960) | 1 (1948) | |||
美國 | 1 (1904) | 1 (1904) | 1 (2000) | ||
保加利亚 | 1 (1968) | 1 (1956) | |||
德國 | 1 (2016) | 1 (1988) | |||
瑞士 | 1 (1924) | ||||
奥地利 | 1 (1936) | ||||
巴拉圭 | 1 (2004) | ||||
荷蘭 | 3 (1908, 1912, 1920) | 1 (1924) | |||
日本 | 1 (1968) | 1 (2012) | |||
挪威 | 1 (1936) | ||||
加纳 | 1 (1992) | ||||
智利 | 1 (2000) | ||||
1 (2012) | |||||
埃及 | 2 (1928, 1964) | ||||
芬兰 | 1 (1912) | ||||
印度 | 1 (1956) | ||||
澳大利亚 | 1 (1992) | ||||
葡萄牙 | 1 (1996) | ||||
伊拉克 | 1 (2004) | ||||
洪都拉斯 | 1 (2016) |
女子賽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