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

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俗稱22K方案22K政策,是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間,分兩階段實施的就業補助方案。由教育部(時任教育部長鄭瑞城)、大專院校與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時任主任委員為王如玄)的合作平台,來協助近三年大專畢業生進入職場實習,由政府提供每個畢業生每月新台幣2萬2千元薪資(俗稱22K)並外加健保,輔導他們進入和學校建教合作之企業職場,實習工作為期一年,總共提供3萬餘個名額。

方案實施經過

受到金融海嘯影響,企業提供職缺減少,失業率飆高,因此在2009年4月-2010年9月間,從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條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特別預算支出108億元,實施「95學年度至97學年度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1]並由教育部主辦。以實習名義,提供近3年大專畢業生1年期工作機會,名額共41470人,由政府補助企業每人每月本薪2萬2000元及勞、健保費用4190元共26190元,相較2001年政府所推動的17K擴大就業方案, 補助幅度增加54%。另亦補助年終獎金,給薪優於基準者由企業自行負擔。

由於第一階段造成的多項爭議,2010年9月-2011年9月實施第二階段「96學年度至99學年度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時,補助金額改為1萬元,期限亦降為半年,實際共補助22414人,支出18億元。[2]

2013年6月3日,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辦法廢止。[3]

方案爭議

由於第一階段政府補助額高達26190元,又沒有要求企業額外增加薪資,因此許多企業都直接以政府補助額實施而未額外增加薪資,26190元當中包含原本應由企業負擔的勞、健保費用,實習生實際可領取的薪資為22000元,此金額雖高出當時台灣基本工資17280元,卻低於當時大專畢業生平均薪資。而在方案實施後,出現許多企業在聘用大專畢業生時將薪資訂在22000元,而主計處的「受僱就業者每月主要工作之經常性收入」統計,在20至24歲,相當於一般大專畢業生的年齡層,2008年5月方案實施前為24313元,2009年方案實施後則只剩下21685元,似乎也顯示出方案實施及金融海嘯造成的薪資影響[4]。另外同樣由主計處公佈的「名目及實質平均薪資」,2009年創下13年新低,也被認為與此方案有關[5]

此外,政府支出高額補助,雖然對於當時的失業率有所改善,但根據審計部提出的「一百年度中央政府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決算審核報告」,該方案2階段之聘期屆滿後,平均留用只有12933人,占平均總媒合人數的40.49%,並不算高[6],對長期失業率助益有限。而在工作內容上,大多企業在此方案所聘的人員是屬於業務助理工作,對於原始方案目標的「縮短產學落差」,也幾乎沒有助益[7]

而在方案實施期間,雖有先設定基本門檻,如該企業不得有大量解雇勞工紀錄等,但仍出現許多企業違反規定之情況,嚴重者如在錄用實習生後解雇正職勞工[8],輕微者如將勞健保寄到別家廠商投保,此類狀況不一的違規情況,第一階段共有108家,第二階段則有171家。

2010年4月,當時的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對於該方案,說出了「嫌兩萬二少?」「要是沒有這個方案,這些人一毛都沒有」等評語,並強調政府無法干預求職市場,供過於求造成價格下降[9],引發軒然大波[10]

2012年12月,人力銀行業者公布「新鮮人就業追蹤調查」,統計社會新鮮人實領平均月薪約24982元,其中約有29%受訪者月領不到22K[11]

22K後續爭議

2013年9月7日,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說出「學生應培養基礎能力,假如沒有能力,22K仍是太高」引發爭議[12]

2014年5月8日,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表示,他認為台灣年輕人大有可為,比鄰近國家更有希望,還說到底哪家公司月薪只給22K,要是知道了要把他買下來然後調薪[13]

參考文獻

  1. . 全國就業e網. 2010-08-11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1).
  2.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0-08-11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8).
  3.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ettoday. 2012-08-22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5. 朱學恆. . 非凡新聞週刊. 11, (182).
  6. 楊毅. . yahoo新聞轉述中國時報報導. 2013-04-09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9).
  7. 史書華. . Cheers雜誌. 2009年6月, (105)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8. 薛荷玉. . 聯合報. 2010-10-21 [2014-08-11].
  9. 陳一姍、丁筱晶. . 天下雜誌. 4, (444).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10. 洪素卿、胡清暉. . 自由時報. 2010-04-07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5).
  11. 陳如嬌、楊惠琪. . 蘋果日報. 2012-12-06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12. 許敏溶. . 蘋果日報. 2013-09-08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13. . 蘋果日報. 2014-05-08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4).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