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
失效模式(failure mode)是有關失效情形的分類。在JIS C5750-4-3:2011中的定義是「零件故障的狀態」[1]。在JIS Z8115:2000 F2中的定義是「故障情形的分類,例如斷路、短路、破裂、磨損、特性退化等」[2][3]。
一個零件會有幾個失效模式,例如繼電器可能無法依信號開啟或是關閉,即為其失效模式。有些資料可能還會列出各失效模式的比例。
定義
在1990年的IEC 60050:1990 IEV 191-05-22有提到失效模式(failure mode)及故障模式(fault mode)「針對特定機能,故障零件可能狀態中的一種。此情形下不建議用『失效模式』」[4][5]。當時建議使用故障模式(fault mode)而不是失效模式(failure mode)。
2006年時,IEC 60812:2006中有定義了失效模式(failure mode)是「零件失效的情形」(manner in which an item fail)。
2011年的ISO 26262定義失效模式(failure mode)是「零件或組件失效的情形」(manner in which an element or an item fails)
確認失效模式的方式
若要知道零件的失效模式,可以請供應商提供相關資料,或是參考IEC62380之類的標準。
有關失效模式的分析
針對失效模式及其影響,有許多相關的分析:
-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針對一系統中潛在的失效模式進行分析,確認其影響,再依嚴重程度決定處理方式。
- 失效模式效應與關鍵性分析法(FMECA):在FMEA以外增加了關鍵性分析,可以會突顯機率較高且有後果較嚴重的失效模式。
- 失效模式效應與診斷分析(FMEDA):著重失效率、失效模式、影響以及是否可以事先診斷到異常。
參考資料
- JIS C5750-4-3:2011「アイテムにおける故障の様子」
- JIS Z8115:1981
- JIS Z8115:2000 「故障状態の形式による分類。例えば、断線、短絡、折損、摩耗、特性の劣化など」
- IEC 60050:1990 IEV 191-05-22 "One of the possible states of a faulty item, for a given required function. Note – The use of the term "failure mode" in this sense is now deprecated."
- . IEC. [2014-12-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