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錄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南宋朝廷将《守城機要》一卷作为參考書頒發給各地将领。绍熙四年(1193年)汤璹将《建炎德安守御錄》上呈朝廷。后來宋宁宗下旨將這三部分各自獨立的書籍匯編為《守城錄》四卷。

守城錄》是写于南宋的一部军事著作,共四卷。由不同的人写成于三个不同的时期,所以分三部分。

  1. 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共一卷,為陳規所著。卷末署“绍兴十年五月日陳規序”,說明正好写于「順昌之戰」之时,但內容是關于夏少曾記錄「靖康之難」的著作的評論,主要是為避免「靖康之難」之重演而提出的御敌之策。此卷被徐梦莘收录进了《三朝北盟會編》。
  2. 第二部分《守城機要》共一卷,為陳規所著。是陳規记述自己守德安府时的战略、战术。此卷在《宋史》和《遂初堂书目》中被稱為《德安守城录》。
  3. 第三部分《建炎德安守御錄》共上、下兩卷,這不是陳規所著,而是汤璹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后追记的陳規守德安府的事迹。

内容

管形火器

本書記載了陳規于绍兴二年(1132年)研制成长竹竿火枪20余支及其在守城作战[1]。最早的火枪是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的管形火器,五代的火枪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到了南宋有明确记载的战场使用,虽然作用不大。

其他

另外,本書具体阐述了砲在守城中的新使用方法,即由原來的配置城头变为暗设在城里不讓攻城者看到,這樣更加安全。砲擊時則由城上观察目标,纠正射向和弹着点。

本书提出「善守城者」不可只守无攻,而要「守中有攻」注意城内外道路以便随时乘隙出击。它主张改革舊城廓,如收缩易受砲击的四方城角,由原来的一城一壕加建成為多重的「重城重壕」,以增强城邑防御能力。

注釋

  1. 德安守禦錄下》:「又以火炮藥造下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撞槍、鉤鎌各數條,皆用兩人共持一條,準備天橋近城,於戰棚上下使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