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心理學

宗教心理學英語:)是一種把心理方法及解釋框架應用於宗教傳統、宗教本身及個人的科學。這門科學嘗試透過心理學來準確描述宗教思想行為的本身、起源及應用。雖說宗教心理學這門學說是由其始創人為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創立於19世紀末期,但其實相關學說在多個世紀前就已經開始出現[1]

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宗教經驗的種種》中討論了宗教經驗問題,宗教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個人及群體在宗教活動中特有的心理現象、宗教對個人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徵發展的影響,廣義的宗教意識及宗教情感等,以心理學角度研究宗教起源、功能、意識本質、意識起因、意識發展、宗教經驗的心理反應、宗教象徵的心理作用等,涉及觀察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深層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生態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等。在宗教起源問題方面,主要學說有認知說、情緒說及意動說。而在宗教功能問題上,主要認為有利己、價值、認識、合群社會化等功能。

儘管現時宗教有多個領域仍未為心理學所探索,但宗教及靈性在很多人的生命中佔着很重要的角色。

參考資料

  1. Wulff, D. M. (2010). Psychology of Religion. In D. A. Leeming, K. Madden, & S. Marian (Ed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pp. 732–735). New York; London: Springer.

參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