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前夜 (遊戲)

寄生都市(日语:,英语:,台旧译「異魔」),是一個由Square(現Square Enix)開發的動作角色扮演生存恐怖電子遊戲。本遊戲是小說《寄生前夜》的續集,由瀨名秀明著作。是寄生前夜系列的第一作。

寄生都市
    PlayStation遊戲封面
    类型動作角色扮演生存恐怖
    平台PlayStation
    开发商Square USA, Inc.
    发行商
    总监時田貴司
    制作人坂口博信
    编剧鴇田隆
    美术野村哲也
    音乐下村陽子
    系列寄生前夜系列
    模式單人電子遊戲
    发行日
    • 日本:1998年3月29日
    • 北美:1998年9月9日
    • 日本:2010年11月4日(PSN)
    • 北美:2011年3月15日(PSN)

    2011年2月,移植的《寄生前夜》宣布在北美登陸PlayStation Network。於2011年3月15日發布[1]

    遊戲

    本作是一款動作角色扮演類的恐怖生存電子遊戲[2]。動作環境自由,但遊戲中的世界地圖曼哈頓地圖)僅限於特定的目的地。當玩家走在一個「熱點(Hot Spot)」時,會有機會隨機遇敵。每一次相遇時,戰鬥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減小。敵人突然的現身雖然沒有轉變為一個獨立的戰鬥畫面,玩家勢必會在看不見的屏障範圍內,直到戰鬥結束,無論是擊敗所有的敵人,或者使用逃走指令。

    在戰鬥中,遊戲採用了可暫停時間的戰鬥系統,如同史克威爾的《放浪冒險譚》(2000年)[3][4][5]。在本遊戲,玩家角色有著一個「ATB(活動時間軸)」的方式一時間採取行動。在等待輪到她時,玩家可左右移動躲避敵人的攻擊。當每個回合,玩家可以用自己的武器裝備按攻擊鍵攻擊,採用PE(能源)進行防守、協助或攻擊,和使用物品、改變武器、護甲與逃避戰鬥。如果玩家選擇攻擊,戰鬥短暫會暫停[3][6],一個圓頂的出現象徵著武器的範圍[2][3],讓玩家在範圍內作用的目標或敵人[3][6]。如果敵人正在你的範圍之外,那出手就會失敗。在出手的場地內,造成的傷害會比正常的還高。當玩家決定使用寄生能力時,就必須從菜單中選擇所需的PE技能。這同樣適用於武器,防具或項目,但如果玩家要選擇逃避,那經驗值將會丟失。寄生能量的補充,會慢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回復。

    如果不是在戰鬥中,玩家改變武器和防具的屬性與效果時就要在超級工具的選項中[2]。當玩家選擇了「調整」選項時,選擇將要改變武器和武器從該屬性或效果將會採取。一個遊戲的主要RPG元素是基於經驗的水平。每當玩家的等級提升,他/她的屬性上去和BP(積分)增加。這些點可以分配到ATB、項目能力、武器或防具的屬性。

    EX-遊戲

    當遊戲完結後,一個名為「EX-遊戲」的新模式就會被解鎖。和正常的遊戲不同,玩家可以探訪警局每一個項目,遊戲開始時,原第一局遊戲結束後,當中的最後武器、護甲、積分(BP)都還能使用。不過,和正常遊戲最大的差別是在隱藏關卡克萊斯勒大廈作耐力上的考驗。

    在克萊斯勒大廈的測驗中,而在擊敗一個BOSS後,可讓玩家只每十層樓保存一次有機會。這裡的物品、武器、能量-ups或敵人在這都較為高階。最好的物品、護甲和武器都伴隨著交換卡片,允許玩家進行自定義的使用武器,並獲得工具和超級工具包。還應當注意的是,每一層樓(除1、10、20、30、40、50、60、70-77樓)是隨機的,所以每一層就像一個迷宮。在最後77樓的BOSS是阿雅的姐姐瑪雅的外型。

    情節

    這個遊戲的故事設定在原作小說後,發生在於1997年美國紐約。這一事件開始於12月24日起至12月29日。

    故事的主角是阿雅·布萊亞(Aya Brea),是紐約的一名女警官。她一天在觀看歌劇時,歌劇院發生了離奇的人體自燃。她在追查過程中,竟發現這一切竟與自己和死去的姊姊瑪雅(Maya)有關。阿雅是一個可以控制線粒體強大能量的特殊人類,她在追查線粒體兇犯的時候,她的特殊能力幫了她很大的忙,也使她避免自燃。在6天的故事中,已經進化的線粒體不斷在破壞這個世界,也使很多無辜的人被害。阿雅逐漸明白了已經進化的線粒體的陰謀,也瞭解了自己的特殊能力。阿雅在朋友和科學家的幫助下,竭力阻止線粒體更大的破壞,最終消滅了已經聚合的進化線粒體。這個遊戲必須打第二遍的時候才能看到真正的結局,阿雅將和已經死去的姊姊瑪雅能短暫相見,最後將借瑪雅細胞進化的線粒體生物Eve消滅。

    發展

    此遊戲為是史克威爾著名第一部遊戲被評為成熟的ESRB。相較於以前的史克威爾,《寄生前夜》的開發團隊包括日​​本和美國的工作人員,尤其在美國的生產了很大一部分[7]。在北美市場較早的副本被打包於《史克威爾在PlayStation 1998珍藏的CD VOL.1》,是未來史克威爾遊戲演示的集合。

    原聲

    下村陽子組成的遊戲的配樂,包括主旋律「Primal Eyes」。結束聲樂歌曲「Somnia Memorias」是由Shani Rigsbee執行。比分會見了很大的一致好評。這是被稱為她的更多的原創配樂之一,利用影響力來自於歌劇電子樂。下村說,她試圖撰寫的「無機」音樂的遊戲,她描述的是為遊戲開發者的「獨特東西」[8]。一個獨立的《寄生前夜混音》專輯也被釋放,包含10首曲目混音來自原遊戲各種各樣的藝術家。下村對這個想法的作品來自一個簡單的建議,遊戲的音樂進行混音,而不是重新排列[8]。「Somnia Memorias」也包括在2001年的《史克威爾音樂作品集》中[9]

    評價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76.72%[10]
    Metacritic81/100[11]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AllGame[12]
    电子游戏月刊7.83/10[13]
    Fami通33/40[14]
    Game Informer7.75/10[15]
    GamePro[16]
    Game RevolutionB[17]
    GameSpot7.2/10[18]
    IGN7.4/10[19]
    美国PlayStation官方杂志[20]
    PlayStation杂志[21]

    《寄生前夜》收到了積極的評價。它在GameRankings獲得了76.72%的評分[10]Metacritic的81/100[11]

    本遊戲在2004年2月已經售出超過190萬份,獨在日本銷售就有105萬,在北美則出售89萬[22]。在日本,這是1998年最暢銷遊戲的第7名[23]。據索尼的精選標籤,遊戲重新在北美推出[24]。在2000年,遊戲透過讀者被排16號的《Fami通》中的所有時刻其前100家的PlayStation遊戲雜誌[25]。2010年,GamesRadar選擇它作為前七「90年代的遊戲,需要高清一體重製[26]

    參考文獻

    1. Spencer (编). . Siliconera. 2011 [2014-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2).
    2. Sean Ridgeley. . Neoseeker. March 15, 2011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0).
    3. Jeremy Parish. . 1UP.com. 2006-03-18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8).
    4. Jeremy Parish. . 1UP.com. 2007-09-21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3).
    5. David Canter, , The San Diego Union-Tribune, September 29, 1998: 7 [2011-04-09]
    6. Ben Dutka. . PSX Extreme. 2011-02-28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3月2日).
    7. . 1up.com. 2006-03-28 [2014-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8. . RocketBaby.net. 2002 [200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2-05).
    9. . RPGamers.net.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2).
    10. . GameRankings.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4).
    11. . Metacritic.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5).
    12. Romero, Joshua. . Allgame.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4).
    13. .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1998.
    14. Chinn, Marty. . Gaming-Age.com. June 23, 2000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5日).
    15. . Game Informer. September 1998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09-12).
    16. Scary Larry. . GamePro. 1998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13).
    17. Baldric. . Game Revolution. September 1998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2).
    18. Kasavin, Greg. . GameSpot. 1998-04-28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5).
    19. Nelson, Randy. . IGN. 1998-09-14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1).
    20. . Official U.S. PlayStation Magazine. March 20, 1999.
    21. . PlayStation: The Official Magazine. June 14, 2002.
    22. (PDF). Square-Enix.com. [2008-1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13).
    23. . The-MagicBox.com.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9).
    24. IGN Staff. . IGN. January 9, 2002 [200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0).
    25. IGN Staff. . IGN. November 20, 2000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26. The Top 7... '90s games that need HD remakes | GamesRadar 存檔,存档日期2013-12-2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