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伍斯特

尼可森·伍斯特英語:1960年7月2日)是一位街頭時尚指標人物。[1][2][3]他曾任職於巴尼斯紐約波道夫·古德曼尼曼連鎖百貨公司,以及卡爾文·克雷恩拉夫·勞倫馬球托姆·布朗恩等品牌。

尼克·伍斯特
出生1960年7月2日
 美國堪薩斯州薩利納
职业時尚總監

生涯

1960年7月2日,尼克·伍斯特生於堪薩斯州薩利納。16歲時,他便開始在當地的服飾店約瑟夫·P·羅斯父子()工作。他在1978年進入堪薩斯大學就讀,主修新聞與廣告學。於1982年畢業後,伍斯特搬至紐約州,在當地接到了一份廣告公司上奇廣告的工作。[4]之後,他成為了薩克斯第五大道連鎖百貨的助理部門經理,[4]並在1984至1985年間擔任紐約雜誌的業務經理。

1987至1993年間,伍斯特先後在巴尼斯紐約波道夫·古德曼連鎖百貨擔任採購員。1993至1995年間,他為卡爾文·克雷恩時裝擔任銷售經理,並在1995至1996年擔任拉夫·勞倫馬球的設計總監。1996年,他成為美國品牌約翰·巴特萊特()的總裁。[4]伍斯特於2001年從約翰·巴特萊特離職,並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伍斯特顧問()。他於2005年成為品牌蘿莎·尼科爾斯的總銷售經理,之後在2007年轉任詩普蘭迪/埃拉·摩斯()的創意服務總監。

伍斯特於2010年成為尼曼連鎖百貨的男性時尚總監,不過經過一年半後,他因為在GQ採訪中的措辭不當而被開除。[4][5]在2010至2012年間,他為托姆·布朗恩品牌及線上服裝店吉爾特集團擔任顧問。[4]在2012至2013年間,他成為了傑西潘尼連鎖零售企業的資深副總裁。[5][6]

服飾精品

尼克·伍斯特於2012年為美國品牌漢米爾頓1883()設計了襯衫精品。[7]2014至2015年間,他與日本品牌United Arrows兩度聯名。[8][9]伍斯特也在2014年佛羅倫斯的男裝展Pitti Uomo與義大利時裝Lardini推出聯名系列。[10]2015年,他同樣在Pitti Uomo推出與瑞典品牌The White Briefs設計的美麗諾羊毛套裝聯名系列。[11]

個人風格

尼克·伍斯特最著名的是他的量身訂作西裝、八字鬍及手臂上的刺青。[4]他在1994年紋上第一個刺青;大約五年後,他已完成了左手臂上四分之三的刺青。在完成他的左手臂刺青後,他也將右手臂滿了刺青。他的右腿同樣也有紋身。[12][13]

參考資料

  1. Mark Anthony Green. . GQ. 2011-12-20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6).
  2. Villagomez, Andrew. . Out Magazine. 2013-09-10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3. . Articles of Style. 2014-01-28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5).
  4. Fitzpatrick, Tommye. . The Business of Fashion. 2012-10-16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5. Covert, James. . New York Post. 2012-04-27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4).
  6. Covert, James. . New York Post. 2013-04-17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7. Banks, Alec. . Hypebeast. 2012-08-15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8. Banks, Alec. . Hypebeast. 2014-04-04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9. Wolf, Cameron. . Complex. 2015-04-02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10. Trebay, Guy. .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6-19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1. Steinbach, Jesse. . Out Magazine. 2015-01-14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12. . Esquire. 2011-07-28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13. Hotchkiss, Sean. . GQ. 2011-08-05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