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
《瀟灑》(GQ,原名Gentlemen's Quarterly,亦即「紳士季刊」),是一本男性月刊,內容著重於男性的時尚、風格與文化,也包括關於美食、電影、健身、性、音樂、旅遊、運動、科技與書籍的文章。
瀟灑 | |
---|---|
賴恩·高斯寧登上《瀟灑》的封面(2007年11月) | |
英文名 | GQ |
主編 | 吉姆·尼爾森 |
类别 | 男士雜誌 |
发行周期 | 月刊 |
發行者 | 康泰纳仕 |
总发行量 (2013) | 938,359 |
首发日期 | 1931年 | (最初稱為《服裝藝術》)
公司 | 先進出版公司 |
创刊地区 | 美國 |
总部所在地 | 纽约 |
语言 | 英語 |
网站 | www |
ISSN | 0016-6979 |
歷史
1931年,《紳士季刊》開始在美國以《服裝藝術》(Apparel Arts)的名義發行[1];《服裝藝術》是一本隨《时尚先生》(Esquire)雜誌附送多年的男性時尚季刊。[2]發行9期之後,1958年的春季號就不再使用《服裝藝術》的名稱。
1983年,康德納斯出版發行公司(Condé Nast Publications)接管了雜誌的發行,編輯亞特·庫柏(Art Cooper)則改變了雜誌的路線,引進流行時尚以外的文章,使《GQ》成為和《时尚先生》競爭的一般男性雜誌。之後,《GQ》依照美國的編輯公式發行了適合不同地區的各個國際版本。2003年2月,吉姆·尼爾森(Jim Nelson)成為《GQ》主編;他兼任寫作與編輯,有數項作品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提名。在尼爾森的任期中,《GQ》的定位變得更傾向年輕讀者與偏愛較為休閒的風格的人。
《GQ》曾經和都會美型男(metrosexuality)的概念有緊密的關聯。作家馬克·辛普森(Mark Simpson)在英國的獨立報上提到他參觀《GQ》在倫敦的展覽時,創造了「都會美型」這個字眼:「都會美型風格是由諸如《The Face》、《GQ》、《时尚先生》、《Arena》、《FHM》等雜誌所提倡的,它們是從80年代開始成長的新媒體,而且還在繼續成長中……這些雜誌充滿炫耀著流行服飾的自戀年輕男人形象。它們還說服其他年輕男人帶著既嫉妒又渴望的心情加以效法。」[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英文)美國官方網站
- (英文)50週年慈善行動(美國)
- (英文)《GQ》的歷史、內容與讀者
-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繁體中文)台灣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