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西道節度使

山南西道節度使,又稱興元節度使,為唐朝五代山南西道地方的藩鎮節度使宋代節度使之一。

沿革

唐朝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設置山南西道防禦守捉使

乾元二年(759年)另設興、鳳二州都團練守捉使,治鳳州

上元元年(760年)升山南西道防禦守捉使為山南西道觀察使,治梁州(今陝西南鄭縣東)。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升山南西道觀察使為節度使[1],下轄梁州洋州集州壁州文州通州巴州興州鳳州利州開州渠州蓬州,共十三州,治梁州,尋降為觀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升山南西道觀察使為節度使,仍舊領梁、洋、集、壁、文、通、巴、興、鳳、利、開、渠、蓬十三州。

興元元年(784年)升梁州為興元府,山南西道節度使兼興元尹,增領果、閬、金二州,文州改隸西川節度使,共領十五州,治興元府[2]

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升興、鳳二州都團練守捉使為防禦使,治鳳州。分置武定軍節度使於洋州。

二年(886年)升興、鳳二州防禦使為感義軍節度使

文德元年(888年)利州改隸感義軍節度使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閬州、果州改隸武定軍節度使

光化元年(898年)蓬州、壁州改隸武定軍節度使。

三年(900年)於巴州設置巴州防禦使。

天復二年(902年)八月,山南西道節度使李繼密投降王建,山南西道入王建控制之下。

天祐二年(905年)山南西道節度罷領金、巴、渠、開四州,蜀王王建置金州團練觀察使,裁撤巴州防禦使,以渠、巴、開三州隸屬金州觀察使。

三年(906年)通州改隸利州節度使。 分興州、集州、壁州置興文節度使。至此,山南西道節度所領僅存興元府(梁州)。

五代

山南西道自唐末天復二年後受王建控制。三年,王建進封蜀王。

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王建稱帝,山南西道與西川、武德、武信、永平、武泰、鎮江、武定、天雄、武興、昭武共十一節度為前蜀,改山南西道節度使為天義軍節度使,隨即改回原名。後又改稱山南節度使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後唐郭崇韜前蜀,山南節度入於後唐,仍稱山南西道節度使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年),廢武興軍節度使,再次以鳳州、興州、文州隸屬山南西道[3]

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四月,張虔釗舉鎮投降後蜀孟知祥

宋朝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朝滅後蜀,宋沿置山南西道節度,治梁州,又稱漢中郡、山南西節度。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罷廢節度使統轄支郡,山南西道節度使成為或武職、宗室之官階、遙領之虛銜。

淳化四年(993年),撤廢山南西道。

至道三年(997年),升置興元府,山南西道節度僅為興元府之別稱。

南宋亡後廢除節度使。

歷任節度使

  • 漢中王李瑀(756年—758年),山南西道觀察使
  • 李栖筠(758年—759年)
  • 李希言(759年—760年)
  • 李揖(760年),采访使
  • 高武光(761年—762年)
  • 汧國公李勉(762年),山南西道觀察使
  • 臧希讓(762年—763年),升節度使
  • 張獻誠(764年—768年)
  • 張獻恭(768年—779年)
  • 李抱玉(770年—771年,辞让)
  • 賈耽(779年—782年)
  • 嚴震(782年—799年)
  • 嚴礪(799年—806年)
  • 柳晟(806年—808年)
  • 裴玢(808年—812年)
  • 趙宗儒(812年—814年)
  • 鄭餘慶(814年—816年)
  • 權德輿(816年—818年)
  • 崔從(818年—821年)
  • 烏重胤(821年—822年)
  • 韋綬(822年—823年)
  • 裴度(823年—826年)
  • 王涯(826年—829年)
  • 李絳(829年—830年)
  • 溫造(830年—831年)
  • 李載義(831年—833年)
  • 李宗閔(833年—834年)
  • 李德裕(834年,未任)
  • 王源中(834年—835年)
  • 李固言(835年—836年)
  • 令狐楚(836年—837年)
  • 鄭浣(837年—839年)
  • 歸融(839年—841年)
  • 崔琯(841年—843年)
  • 孙简(843年—844年)
  • 王起(844年—847年)
  • 郑涯(848年—849年)
  • 封敖(849年—854年)
  • 蔣系(854年—857年)
  • 卢钧(857年—859年)
  • 柳仲郢(859年—860年)
  • 苗恪(860年—862年)
  • 李从晦(862年—864年)
  • 蕭鄴(864年—867年),觀察使
  • 李当(868年—870年)
  • 王宗(871年—874年)
  • 牛蔚(875年—877年)
  • 吴行鲁(877年—879年)
  • 郑延休(879年—880年)
  • 牛叢(按两五代史·王建传、《十国春秋·前蜀高祖本纪》)或牛勗(按《资治通鉴》《新唐书·僖宗纪》)(880年—883年)
  • 鹿晏弘(883年—884年)
  • 石君涉(885年—886年)
  • 盧渥(886年—887年)
  • 楊守亮(887年—892年)
  • 徐彦若(892年,未就任)
  • 李继密(据《旧唐书·昭宗纪》)或李繼徽(据《旧五代史·李茂贞传》),留後(892年—895年)
  • 李茂贞(893年,未就任)
  • 李茂庄(895年—898年)
  • 李茂貞(896年,未就任)
  • 李继密(復名王万弘)(898年—902年)
  • 王宗滌(902年)
  • 王宗賀(902年—908年)

前蜀

  • 唐道襲(910年—912年)
  • 王宗鐬(912年)
  • 王宗翰(916年—917年)
  • 王宗儔(920年)
  • 王宗威(925年)

後唐

  • 張筠(926年—927年)
  • 王思同(931年—932年)
  • 張虔釗(932年—934年)

後蜀

  • 武璋(934年)
  • 張虔釗(934年)
  • 赵季良(934年—946年)
  • 安思謙(946年—947年)
  • 孫漢韶(947年)
  • 張虔釗(947年—948年)
  • 李廷珪(948年—949年)
  • 安思謙(949年)
  • 韩保贞(951年)
  • 王昭遠(952年)
  • 李廷珪(952年—954年)
  • 韓保貞(964年)

後漢

  • 劉承勳(山南西道為後蜀境,遙領)

南唐

  • 王延政(山南西道為後蜀境,遙領)

北宋

注釋

  1. 《新唐書》方鎮表作廣德元年,此依《資治通鑑》。
  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唐紀四十六,胡三省注:「十五州,梁、洋、興、鳳、通、渠、集、蓬、利、壁、巴、閬、果、金也。」
  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後唐紀七,胡三省注:「鳳、興、文本山南西道巡屬,唐末始分鳳州置感義軍,尋廢。前蜀王氏復置武興軍,今廢之,州還舊屬。」

參考文獻

  • 新唐書》卷六十七·表第七·方鎮四
  • 資治通鑑》卷二百十八至二百九十四
  • 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二·地理五
  • 雍正《陝西通志》卷二十一·職官二
  • 劉禹錫〈山南西道節度使廳壁記〉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曆代州域形勢七·宋上、卷五十六·陝西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