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諾斯·柯斯麥托斯

帕諾斯·柯斯麥托斯英語:1974年)是一名義大利加拿大男導演、編劇和製片人,同時也是知名導演喬治·柯斯麥托斯的兒子。他較著名的作品為恐怖科幻片兼導演處女作《迷幻黑彩虹》(2010年),雖然反響不佳但仍獲得了邪典電影的地位。之後,他憑頗受好評的動作恐怖片《曼蒂》(2018年)獲得了外界更多的關注[1]

帕諾斯·柯斯麥托斯
导演
原文名
国籍加拿大
出生1974年
義大利羅馬
职业導演,編劇,製片人
活跃年代1993年至今

早期生活

柯斯麥托斯出生於義大利羅馬,是導演喬治·柯斯麥托斯瑞典雕刻藝術家貝爾吉塔·永貝里-柯斯麥托斯()的兒子,其父母分別於2005年4月[2]和1997年7月過世[3]。他主要在瑞典、墨西哥和加拿大成長,在家人最終定居於英屬哥倫比亞前,他就已深受美國流行文化的影響[4]

柯斯麥托斯從小在家中被禁止觀看R級恐怖片和科幻片,但他仍常到影帶出租店中的相關專區,詳讀錄影帶盒子背面的簡介和圖像[5]。他首次接觸的電影為20分鐘的超8毫米高光電影片段,是他的父親從倫敦的商務旅行中帶回他們在瑞典的家;其中,《大洪荒》(1966年)中的定格動畫恐龍為當時的柯斯麥托斯帶來了極大的恐懼[4]

他自小就是一個非常內向、害羞且安靜的孩子,因此會透過閱讀奇幻作品來使自己感到舒服[6]。1980年代,成長於溫哥華島偏僻郊區的柯斯麥托斯沉迷於《重金屬》、奇幻藝術、科幻小說和恐怖片[4]。大學期間,他在實驗電影課程中短暫地接觸了製作電影的愛好。但由於母親的死,使難以走出傷痛的柯斯麥托斯陷入了自我毀滅般的酒癮和憂鬱,時間長達將近十年之久[4]。在父親也去世後,他的心情感到更加複雜和悲傷;直到柯斯麥托斯開始進行治療,並打算以編導的身份製作一部電影來當作療癒的一部分,這即他的導演處女作《迷幻黑彩虹》(2010年)[7]

職業生涯

柯斯麥托斯的職業生涯從父親的電影《絕命終結者》(1993年)中在第二攝製組擔任錄像輔助操作員開始[1]。他執導的首部電影《迷幻黑彩虹》主要於溫哥華製作,其製片資金來自《絕命終結者》的DVD盈餘[3]。《迷幻黑彩虹》由麥可·羅傑斯、伊娃·艾倫()和史考特·海蘭斯主演,並贏得了2012年的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首部長片。其劇情描述一名被神秘的博士囚禁的少女在逃出研究所的同時,該研究所不為人知的內幕也將揭曉。柯斯麥托斯表示,其靈感也來自「朦朧的午夜電影和週六晨間漫畫的童年記憶」。儘管《迷幻黑彩虹》早期獲得了負面居多的評價,但後來漸漸地得到部分影評人的肯定,並被粉絲推崇成一部邪典電影[8][9]

2017年6月,據報導,柯斯麥托斯的第二部導演電影名為《曼蒂》,由尼可拉斯·凱吉主演,並預定於2017年夏天在比利時開拍[10]。其劇情描述一名失去摯愛的男子全副武裝、發誓要讓迫害自己的邪教組織付出代價;該片最先於2018年1月19日在2018年日舞影展的「午夜首映」單元上首映。《曼蒂》發行後普遍獲得了正面的評價,尤其凱吉的演出備受肯定[11]。此外,《曼蒂》和《迷幻黑彩虹》一樣,是他自己為了走出父母去世陰影而創作的電影[12]

柯斯麥托斯在澳門國際影展接受《好萊塢報導》的採訪時透露,在《曼蒂》之後還未有其他的計劃,而是打算花時間進行冥想、取材,並繼續在低預算領域工作[13]

個人生活

柯斯麥托斯自稱是個「頑固的無神論者」;他在受訪時表示,當家人第一次搬到加拿大時,他的母親帶他去了一個教堂並詢問他的看法,而年僅7歲的柯斯麥托斯則認為「這似乎是假的」[4]。柯斯麥托斯將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視為影響自己最深的電影人,並在他的作品中能看見與庫柏力克的作品之間的相似之處[12]

作品列表

電影

年份 標題 職位 附註
導演 監製 編劇
1993 絕命終結者 錄像輔助操作員:第二攝製組[1]
2010 迷幻黑彩虹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處女作
加拿大當代恐怖影展獎最佳導演
溫哥華影評人協會獎加拿大影片最佳導演
2013 倒帶! 執行製片人 紀錄片
2016 恐懼虛空 鳴謝
2018 曼蒂 錫切斯國際影展獎最佳導演
提名-納沙泰爾國際奇幻影展納西瑟斯獎最佳長片
提名-驚嚇指數獎最佳導演
提名-Fangoria電鋸獎最佳導演[14][15]

參考文獻

  1. Alfar, Paolo. . Screen Rant. 2020-08-14 [202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2. Oliver, Myrna. . Los Angeles Times. 2005-04-27 [2018-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2).
  3. Wilkinson, Amber. . Eye for Film. 2011-05-11 [2018-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4. Marcks, Iain. . Filmmaker. 2018-09-12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2).
  5. Macaulay, Scott. . Filmmaker. 2012-05-16 [2018-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7).
  6. Quinn, Belinda. . TheBrag.com. 2018-09-11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7. Monk, Katherine. . The Vancouver Sun. 2012-07-05 [2018-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8. . Scene360. 2014-04-29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9. . TheCult.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10. Lodderhose, Diana. . Deadline. Penske Business Media, LLC. 2017-06-07 [2018-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11. Tseng, Douglas. . TODAYonline. 2018-09-17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12. Sherlock, Ben. . Screen Rant. 2020-06-12 [202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13. Rahman, Abid.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8-12-12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3).
  14. Pearson, Ben. . /Film. 2019-02-25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0).
  15. Rife, Katie. . The A.V. Club. 2019-01-22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