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維基人
年度維基人(英語:)又稱作神保獎(Jimbo Award),是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在2011年設立的年度獎項[1]。該獎項依慣例在每年的維基媒體國際會議上頒發,用來凸顯在維基媒體計劃中有著重大成就的個別維基人。
年度維基人 | |
---|---|
![]() | |
授予对象 | 在維基媒體計劃上有著重大成就的個別維基人 |
地点 | 依慣例在維基媒體國際會議上頒發 |
主办单位 | 吉米·威爾斯 |
首次颁发 | 2011年8月 |
年度維基人的獲獎者包括有:拉文·肯哲克罕努利、「丹米」(Demmy)、雷米·馬蒂斯、伊霍爾·柯斯登柯、埃米莉·坦普爾-伍德、羅西·斯蒂芬森-戈德奈特、费利克斯·纳蒂、法哈德·法特库林、艾穆娜·米祖尼以及一名「默存心中」的匿名編輯。而除了主要獎項外,威爾斯還曾授予5人「榮譽獎勵」。
獎項
最初的年度維基人獎項並不存在正式的意義、亦未公布贏得獎項的標準,它實際上也不是維基百科或維基媒體計劃正式主辦的獎項,完全是由維基百科共同創辦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吉米·威爾斯自行決定獲獎人選[1][2]。最初威爾斯曾表示每位得主能獲得5,000美元,但並未有所下文[1]。而除了主要獎項外,威爾斯還會授予「榮譽獎勵」[3]。
2011年,威爾斯在該年度的維基媒體國際會議的「維基現況」(State of Wiki)演講中,首次宣布這個獎項;最初該獎項被稱作「全球年度維基人」(Global Wikipedian of the Year)[4]。不過首屆年度維基人得主拉文·肯哲克罕努利在獲獎時,並不知道此事[1]。而在2012年維基媒體國際會議上,該獎項另外一個名稱「神保獎」(Jimbo Award)首次提出[1]。
儘管在肯哲克罕努利得獎時,年度維基人獎項曾經以新聞稿和報紙文章宣傳該新聞,《每日點擊》仍形容年度維基人是網際網路上陌生的獎項之一,且得主並不一定會認識該獎項[1]。不過該獎項的宣布往後成為年度維基媒體國際會議閉幕演講的慣例,後者是世界各地的維基媒體運動編輯每年參與的大型會議[3]。
得獎者
主要獎項
年份 | 得獎者 | 主要項目 | 附註 | |
---|---|---|---|---|
2011年 | ![]() |
拉文·肯哲克罕努利 | 哈薩克語維基百科 | 肯哲克罕努利是前哈薩克政府官員、維基人,也是WikiBlim的負責人。受到美國哈佛大學的維基百科教育計劃啟發[5],他招募新人建立穩定的維基百科社群,以改進哈薩克語維基百科。在1年內,哈薩克語維基百科的活躍編輯用戶數量從4人增加至超過200人,條目數量也從7,000條增長至130,000條[1][6]。但是該計劃在經調查後,由於肯哲克罕努利與專制的哈薩克政府有著資金往來關係,此工作後來成為爭論的焦點,威爾斯也受到其他維基百科成員的批評[1][7]。 |
2012年 | 「丹米」(Demmy) | 約魯巴語維基百科 | 「丹米」是維基百科用戶名,他設計出一個翻譯機器人程式,其工作是將英語維基百科的15,000篇短篇條目轉換成約魯巴語,後者是在奈及利亞廣泛被使用的語言[1]。不過最初「丹米」並不知道有年度維基人這個獎項,直到參與威爾斯演講的出席者在他的維基百科用戶頁上告知此事[1]。 | |
2013年 | ![]() |
雷米·馬蒂斯 | 法語維基百科 | 面對法國政府要求刪除法語條目「皮埃爾敍奧特軍用無線電台」的壓力,馬蒂斯在相關爭論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8]。 |
2014年 | ![]() |
伊霍爾·柯斯登柯 | 烏克蘭語維基百科 | 柯斯登柯是一名地理系學生,同時是烏克蘭語維基百科的維基人,並在社群網路網站積極推廣編輯活動。他也是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的活動家,在2014年2月20日的抗議活動期間,他遭到政府軍隊狙擊手的槍殺[9],在死後獲得年度維基人獎項[2][8][10]。 |
2015年 | 未公布 | 維基共享資源 | 威爾斯並沒有依照慣例提出特定的維基人姓名,而是將其以「默存心中」稱呼。他指出該名匿名編輯來自委內瑞拉,因為在維基共享資源發布反對政府的抗議照片,而遭到自己國家放逐[3]。 | |
2016年 | ![]() |
埃米莉·坦普爾-伍德 | 英語維基百科 | 兩人是年度維基人首次共同獲獎者[11]。他們積極從事防範維基百科上的騷擾的工作,並且增進網站上有關值得注意的女性的相關內容。坦普爾-伍德從2007年起參與英語維基百科的編輯,創建將近400篇條目,並且改進上百篇條目內容,這些條目大多數是有關於女性科學家、LGBT和女性健康。斯蒂芬森-戈德奈特為超過3,000篇條目作出重大的改進貢獻,其中包括維基百科首頁上1,300篇「你知道嗎」的條目;她還協助建立歡迎新貢獻者的網站空間,同時還合作創辦諸如「WikiWomen用戶組」、「女性維基專題」(WikiProject Women)、「紅字女性」運動等女性拓展計畫[8]。 |
![]() |
羅西·斯蒂芬森-戈德奈特 | |||
2017年 | ![]() |
费利克斯·纳蒂 | 英語維基百科 | 纳蒂是在2012年加入維基媒體運動,他一直關注維基媒體計劃的內容差距,並嘗試增加有關自己國家迦納的內容;他還積極帶領許多行動,藉此推廣編輯維基百科的重要性,並促進非洲的自由知識共享文化[12][13]。威爾斯還在他的題詞上提到,納提在非洲組織第二屆維基非洲會議(2017年)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在非洲建立在地社群的極重要人物[14]。由於納提並未參加這屆維基媒體國際會議,因此是由威爾斯和坦普爾-伍德以視訊電話通知獲獎[13]。 |
2018年 | ![]() |
法哈德·法特库林 | 塔塔尔语维基百科 | 法哈德除了是他所在的塔塔尔语维基百科的组织者,还是俄罗斯少数语言社群的组织者。英语流利的他,经过多年的单打独斗,最终帮助这些社群和更广泛的运动建立起联系[15][16]。 |
2019年 | ![]() |
艾穆娜·米祖尼 | 阿拉伯语维基百科 | 2013年,艾穆娜与其他人合作创办非政府组织Carthagina[17],在当年她正式开始贡献维基媒体计划和維基愛古蹟活动[17]。她曾帮助组织了几个主要的维基媒体会议,包括首次举办的WikiArabia会议,还与其他人担任2018年维基媒体国际会议筹备委员会主席[17]。她还于2016年加入了附属委员会,并于2018年成为其副主席[17]。 |
2020年 | ![]() |
桑迪斯特·蒂 | 英語维基百科 | 2012年與他人共同創立了維基百科加納用戶小組[18]並鼓勵維基百科召開非洲會議。在COVID-19期間在加納通過維基百科報導而做出巨大貢獻[19],由於旅行的限制因此由吉米·威爾斯以Zoom通話交談。[20] |
榮譽獎勵
年份 | 得獎者 | 主要項目 | 附註 | |
---|---|---|---|---|
2015年 | ![]() |
蘇珊娜·姆克爾強 | 亞美尼亞語維基百科 | 姆克爾強是亞美尼亞維基媒體協會的理事,她長期參與發起亞美尼亞的Wiki線下活動,包括編輯運動、青年營等[3]。 |
![]() |
薩森·吉爾(Satdeep Gill) | 旁遮普語維基百科 | 吉爾是一名印度維基人,他努力鼓勵在自己大學裡的成員編輯旁遮普語維基百科,並使旁遮普語維基百科成為當年度增長速度最快的印度語支維基百科[3]。 | |
2016年 | ![]() |
Mardetanha | 波斯語維基百科 | Mardetanha創建「維基百科圖書館」(Wikipedia Library)的波斯語版本,該工作有助於維基百科編輯能夠獲得改善網站所需要的來源[8]。 |
![]() |
法西亞·阿塔娜斯法(Vassia Atanassova) | 保加利亞語維基百科 | 阿塔娜斯法發起「維基一百天」比賽,參與該計畫的編輯們每天至少創建1篇維基百科條目,並且挑戰持續100天[8]。 | |
2017年 | 達戈·戈麥斯(Diego Gómez) | 戈麥斯是哥倫比亞學生,由於在線上分享學術論文,而被以侵犯著作權起訴,他後來被宣告無罪[14]。 | ||
2018 | ![]() |
纳希德·苏丹(Nahid Sultan) | 孟加拉語維基百科 | 纳希德对维基媒体基金会孟加拉分会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经过身处困难的环境(例如法律禁止获得资助),这个机构还是得到蓬勃发展。他还担任管理员和OTRS成员,为全球社区服务,共同管理维基媒体运动的几个社交媒体账户(例如Facebook帐号Wikimedia Commons)[15]。 |
![]() |
杰西·韦德 | 英语维基百科 | 她用了一年时间给维基百科带来缺乏代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21][22]。 |
參見
參考資料
- Kevin Morris. . 《每日點擊》. 2013-04-27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英语).
- Iryna Savchuk. . 《基輔郵報》. 2014-08-15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2) (英语).
- Joe Sutherland. . 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5-07-31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5) (英语).
- Tilman Bay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1-09-08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3) (英语).
- Tilman Bay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2-08-31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3) (英语).
- LiAnna Davis. . 甘迺迪政府學院. 2012-08-22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英语).
- 安德魯·奧洛夫斯基. . The Register. 2012-08-22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英语).
- Ed Erhart. . 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6-06-24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8) (英语).
- . 烏克蘭維基媒體協會. 2014-02-23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乌克兰语).
- . 《基輔郵報》. 2014-09-14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31) (英语).
- Ed Erhart. . 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6-07-01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4) (英语).
- Ruby Mizrahi、Samir Elsharbaty和Tomasz Kozlowski. . 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7-01-11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4) (英语).
- Samir Elsharbaty. . 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7-08-16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英语).
- 維基媒體基金會. . YouTube. 2017-08-13 [201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2) (英语).
- . 2018-07-22 [201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 . russkiymir.ru. 2018-07-24 [201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Wikimedia Foundation. 2019-08-18 [2019-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 . accra18.re-publica.com/. Re:publica. [6 December 2020].
- Wales, Jimmy. . Medium. 15 October 2020 [15 October 2020].
- Quist, Ebenezer. . Ghana News. 16 October 2020 [20 October 2020].
- Elsharbaty, Samir. . Wikimedia Blog. 2018-07-26 [201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 . ScienceAlert. 2018-07-26 [201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