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

廣陵散古琴曲名,又名廣陵止息[1]。相傳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今江苏扬州)的民間樂曲,当时用等樂器演奏。漢代應璩劉孔才的信說“聽廣陵之清散”。廣陵散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严仲子知遇之恩,刺死韓相侠累,然后自殺的故事,因此通常认为是“聶政刺韓相”的别名。

打谱版本

今存琴曲,最早見於唐朝李良辅《广陵止息谱》,23段[2]。明朝朱權的《神奇秘譜》說此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于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矣”。譜中有關於「取韩」、「冲冠」、「發怒」、「投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因此古來琴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現在通常聽到的版本有以下幾個:一、琴家管平湖從明代《神奇秘譜》修訂來的全本;二、李祥霆龔一等琴家分別自管平湖的版本做成的節本;三、琴家吳景略吳文光父子兩代人自《神奇秘譜》修訂的全本及其節本;四、琴家姚丙炎姚公白父子兩代人自《神奇秘譜》修訂的全本。

據《琴府》中唐健垣先生和王世襄先生的研究,《廣陵散》保留了唐代大曲的特色,相信最遲在晚唐時期已經成曲。

弦式

〈廣陵散〉一曲採用了特别的「慢商调」弦式,即二弦降低大二度與一弦同音。後世有觀點認為二弦(为“臣”)与一弦(为“君”)同,成“凌君”之相,而予以贬低和排斥。另外,此曲充满了慷慨激烈的情緒,與正统理解的古琴“清微淡遠”的特点大相异趣,也为后世部分理论家(朱熹等)批評。但毫無疑問,〈廣陵散〉早已是流传最广的琴曲之一。

其他相關記載

三國時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因得罪当时魏国的权臣大将军司马昭的宠臣鍾會,而被蒙冤处死,臨行刑前曾彈奏此曲,並於曲終感叹说:“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古琴记谱方法不记载旋律节奏,琴曲传承多需师者对弟子讲解教授每个乐句,然后对弹。因此即使<广陵散>的曲谱在当时还有流传,嵇中散所演奏的版本也因古琴记谱方式的缺陷、没有经口传心授而学得此曲的弟子而失传。如今的<广陵散>是管平湖先生依据明朝《神奇秘谱》打谱演奏的版本,与嵇中散当年所奏<广陵散>之异同已未可知。

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中,提及嵇康由鬼神授〈廣陵散〉一曲。此传说亦当作“传授<广陵散>演奏之法”解。

元代宰相耶律楚材是遼國人,但熱愛漢族的文化,擅長彈琴作詩,曾作一首長詩描述《廣陵散》如何激盪人心。

金庸的《笑傲江湖》裏,衡山派的劉正風和日月教的曲洋創作了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之曲》,小说中写到該樂曲部分是從〈廣陵散〉改編而來。

神奇秘谱曲意歌词原文

臞仙按琴史曰,晉書載,廣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譙國之人也。嘗遊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淸辨,因索琴弾之,爲廣陵散曲,聲調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時司馬懿爲大將軍,康與鍾會爲長史。會每與康交,而康不爲之禮,會以此憾之,因譖康欲助毌丘儉。司馬懿旣昵信會,遂害之。康將刑東市,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己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悔焉,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尼能琴,每從康學靳惜不輿,後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其有人,推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後孝已會止息意,績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爲正。故取之。

参考文献

  1. 戴明扬《广陵散考》中认为《广陵》与《止息》原为两首曲子。
  2. 王世襄著 《古琴曲 《广陵散》 说明》 《锦灰堆》贰卷 三联书店 513页 ISBN 978-7-108-00901-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