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良

張仲良1907年-1983年),男,陕西耀县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曾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事務的第一任領導人。

生平

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春,因领导农民进行抗捐斗争被捕,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经党组织营救,四个月后出狱。随后被派到杨虎城部队和中共西安市委职工部工作。

1933年夏奉命回耀县,趁王泰吉部队起义,和张邦英等发动农民暴动,打土豪、分财物,组织游击队。不久,率部进入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参加刘志丹、习仲勋和吴岱峰领导的陕甘边红军游击队;1934年春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第三路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后所部和其它部队合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一团,任政治委员。1935年夏参加了中部、宜君、富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任中宜富革命委员会主任。不久,因省委在“肃反”中犯扩大化错误,一度被捕。党中央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才被释放。随后被派到关中地区工作,任独立三团政委,参加了粉碎国民政府军“围剿”的战斗。

1936年夏入红军大学学习。

1937年初任陕甘省军事部副部长。陕甘省撤销后,任关中分区军事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夏关中分区改为警备司令部,任副司令员。年底,改任关中分区专员。

1944年5月调任教导一旅政治委员。1945年参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战胜利后调任联防军副政委。

1946年3月,胡宗南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被党中央派往陇中分区工作,任司令员、地委书记、专员,很快稳定了那里的局势。同年11月,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成立,任纵队政治委员。后第四纵队改为第四军,继续任政治委员,参加了瓦子街、西府、扶眉和兰州等战役,接着进军青海,直取西宁,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贡献。

1949年9月调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兼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春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53年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4年5月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后改任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同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60年8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

1961年1月改任甘肃省委第三书记。中央开会时,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对张仲良说:若甘肃缺粮,陕西愿支援一些。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张仲良,反過頭驳斥张德生说:“若陕西缺粮,甘肃可支援他们。”[1][2]后来,甘肃全省饿死上百万人,是三年困难时期治下饿死人最多的五个地方最高长官之一(據傳餓死全省一千萬人的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李井泉以下,分別是治下餓死以百萬計的河南書記吴芝圃、山東書記舒同、安徽書記曾希圣、甘肅書記张仲良)。1960年12月,张仲良被免职[3],改任第三书记。1965年8月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

1965年8月调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江苏的两派群众组织都认为他在江苏没有犯什么罪行,因此打算让他以“革命干部”的身份参加革命委员会。甘肃造反派闻讯,立即派人到江苏要将他揪回甘肃批斗,说“张仲良欠了我们甘肃人民一百三十万血债”。如此一来,张仲良和革委会失之交臂[1]

1977年10月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78年任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年底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任党组书记。他列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3年2月逝世[4]

參考

  1. 丁抒. . 九十年代雜誌社. 1993.
  2. . 七十年代雜誌社. 1989: 112.
  3. 朱正. . 獨立作家-秀威出版. 2013-12-01: 292. ISBN 978-986-326-196-4.
  4. 王琦. .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 196.
官衔
前任:
张德生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委员会书记 繼任:
汪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