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慶

張衍慶-?),字仲承河南衛輝府汲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正德辛未進士嘉靖年间官至兵部右侍郎

張衍慶

大明兵部右侍郎
籍貫 河南衛輝府汲縣
字號 字仲承
出生 河南汲縣
逝世 河南汲縣
親屬 張傑(祖父)、張繼(父)
張衍瑞(兄)
出身
  • 正德六年辛未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方山集》

生平

河南鄉試第三十一名。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三名進士[1][2][3]。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升修撰。先後參與南巡之爭[4]大禮議[5]

参政,升布政使,迁光禄寺卿,历升两京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南巡,卫辉府行在起火,張衍慶受牵连革职[6]

著作

有《方山集》行于世。[7]

家族

曾祖父張鐸;祖父張傑,曾任監察御史;父親張繼,曾任按察司僉事。母段氏 (封宜人)[8]。兄張衍瑞,官至太常寺少卿。弟張衍祚,官漢陽府推官

参考文献

  1. (明)张朝瑞. .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28册.
  2. 鲁小俊,江俊伟著.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3. 朱保炯,谢沛霖. . 台湾: 文海出版社. 1981.
  4. 《紀錄彙編·鴻猷錄·14卷》:十四年二月,上還京。三月,制下南廵,上欲登岱宗、歷徐楊、至南京、臨蘇浙、浮江漢、祠武當,徧觀中原。時寧藩久蓄異謀,候釁而動。制下,人情洶洶,大臣臺諫疏止之,皆不報。於是諸司交章入。翰林院修撰舒芬等疏先入,兵部郎中黃鞏員外郎陸震聯疏入,考功郎中夏良勝、儀制郎中萬潮、太常博士陳九川疏繼入,醫士徐鏊以醫諫,郎中張衍慶、姜龍孫、奉陸俸等合疏入,又郎中林大輅、寺正周敘、行人余廷瓚等亦合疏先後入,上大怒,召彬示之,以彬言下黃鞏、陸震、夏良勝、萬潮、陳九川、徐鏊錦衣獄,命舒芬、張衍慶、姜龍、孫奉、陸俸等一百七人跪午門外五日,林大輅、周敘、余廷瓚等二十餘人俱下獄。明日,同黃鞏等六人亦跪五日。於是,京師連日陰霾晝晦,禁中水自溢高橋四尺許,橋下七鐵柱齊折如斬。
  5. 《明史·191卷》:修撰楊慎曰:「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翀等遂遮留羣臣於金水橋南,謂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孟春、金獻民、徐文華復相號召。於是九卿則尚書獻民及秦金、趙鑑、趙璜、俞琳,侍郎孟春及朱希周、劉玉,都御史王時中、張潤,寺卿汪舉、潘希曾、張九敍、吳祺,通政張瓚、陳霑,少卿徐文華及張縉、蘇民、金瓚,府丞張仲賢,通政參議葛禬,寺丞袁宗儒,凡二十有三人;翰林則掌詹事府侍郎賈詠,學士豐熙,侍講張璧,修撰舒芬、楊維聰、姚淶、張衍慶,編修許成名、劉棟、張潮、崔桐、葉桂章、王三錫、余承勳、陸釴、王相、應良、王思,檢討金皐、林時及慎、元正,凡二十有二人。
  6.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一》嘉靖十八年二月:戊辰(二月二十九),驾抵新乡。郑王厚烷郊迎入,朝于行殿。上降旨劳王,赐宴如仪。遣英国公张溶、礼部尚书严嵩送王还国。寻赐书谕王加禄米三百石。○上谕行在锦衣卫:“朕祇为二圣南幸荆楚,沿途所御之处及凡事各该有司官全不敬慎服劳。昨卫辉行宫之虞,官吏无至者,亦无匹夫勺水之备。张衍庆亦不守,护殊为欺慢。其即差官校将该府知府等官吏止留一人护印,余俱械系送都护军门,缚付前驱,使监押前行示众。守巡并布按二司掌印官俱逮赴镇抚司拷讯,各员缺行在吏部即于附近选补。”于是逮卫辉府知府王聘、汲县署印知县侯郡缚行驾前,至承天,廷杖之,发边方为民。逮衍庆及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易瓒、巡按御史冯震、左布政使姚文清、按察使庞浩、左参政乐頀、佥事王格,俱下镇抚司,鞫送法司,拟赎杖还职。得旨:各官不恭王事,违慢废职,悉黜为民。
  7. 《卫辉府志》
  8. 龚延明主编. .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正德六年辛未科進士登科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