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熱帶風暴皮瓦

強烈熱帶風暴佩娃英語:日本氣象廳1313中太平洋颶風中心CP012013,)為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九個被命名的風暴,以及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三個風暴,是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首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更是自熱帶風暴奧梅卡以來首個中太平洋風暴。「佩娃」以熱帶風暴的強度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後雖一度增強,但不久後因移到不利其發展的風切環境而開始減弱,此風暴並無造成顯著破壞或死亡。

強烈熱帶風暴佩娃
強烈熱帶風暴(日本
一級颶風(美國
8月19日,达到最高强度的強烈熱帶風暴佩娃
形成2013年8月16日
消散2013年8月27日
最高風速10分鐘持續 100公里/小時(65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120公里/小時(75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990百帕毫巴);29.23英寸汞柱
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氣象歷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2013年8月11日,自中美洲西岸沿海有一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的季風槽線[注 2]中的長波槽(东亚大槽位於東經120-150度)將推動熱帶氣旋轉往東北方向行進,而東風波[注 4]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低壓波動,在天氣圖或氣流圖中以倒V字低壓槽表示,乃「東風波」。其由東向西傳播,槽前有輻散[注 5]現象,槽後則有輻合;因此東風波左方受下沉氣流影響天氣晴朗,右方則因輻合上升而出現對流性的不穩定天氣。有大約一成的熱帶氣旋就是在東風波之擾動中生成[2]。</ref>、熱帶對流層上部槽(英語:[注 7]而影響熱帶氣旋或熱帶擾動的發展,但亦有情況是因帶來良好的高空輻散而助長熱帶氣旋的發展。在環境許可下,其會發展成擁有完整環流的高空冷心低壓,並有可能發展至地面而誘生出低層之擾動發展[3]。</ref>所帶來的高空輻散會有利熱帶氣旋發展等等[4]。</ref>夏威夷群島南部反常西行,該區域形成三股擾動,每股相距約10個經度,其中位在槽線西南緣的擾動被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於15日給予擾動編號91C[5]。起初僅有少量的深對流,但隨著移入條件良好的環境,該系統在16日上午2時至下午8時迅速發展,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在下午11時將其直接升格為熱帶風暴,同時給予給予熱帶氣旋編號「01C」[注 8]並命名為佩娃(Pewa)[注 9][8]

其後,佩娃在8月18日上午11時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發出最後的警報,並改由日本氣象廳(JMA)發報[9][10]。日本氣象廳在當日下午2時將其評定為強烈熱帶風暴[11]。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定為熱帶風暴[12]。19日,佩娃因良好的輻合[注 10]改善低層環流中心(LLCC)並開始發展風眼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針對強度的提升調整評級[13]。然而,佩娃在翌日受到西北側海面風切變的增強[注 11],使得低層環流中心完全外露,日本氣象廳[16]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都調降系統的評級[17]。雖然佩娃的西北側海面的風切在22日逐漸減弱,低層環流中心亦不再外露,但佩娃的結構不良使得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24日上午5時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18],並在25日上午11時發出最後的警報[19]。日本氣象廳則是在25日下午8時降格[20],並認為佩娃在27日成為一股低壓區逐漸消散[21]

在事後的調整報告當中,佩娃與烏娜拉的互動引起認定問題,日本氣象廳認為烏娜拉自行消散,而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則認為烏娜拉受到藤原效應的影響,並併入至佩娃的系統當中而逐漸消散[22]

釋義

  1. 「西風帶」是位於副熱帶高壓與副極地低壓之間(大致在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的行星風帶。從副熱帶高壓流向副極地低壓的氣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轉成西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因此西風為盛行風<ref>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繁體中文)
  2. 「低壓槽」指狹長狀的低壓,或從低壓中心向高壓處伸展而等壓線呈V字形的地方。槽後方氣流下沉,槽前方氣流上升而有輻合運動,有利對流及雨帶的發展。槽線活動的觀測在熱帶氣旋預測上有廣範的應用,例如西風帶[注 1]
  3. 「赤道東風帶」位於3000米以上高空,空氣由副熱帶高壓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壓,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之下形成偏東風。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風系中的其中之一,有導引熱帶氣旋向西移動的作用,一般該熱帶氣旋採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行進<ref>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繁體中文)
  4. 東風帶[注 3]
  5. 「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亦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亦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即可能降水,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1]
  6. 「垂直風切」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ref>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繁體中文)
  7. 「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是一條位於熱帶高空(約200百帕面)的槽線,其可經由中緯度西風槽振幅延大而伸展到熱帶而成,亦可為高層反氣旋南側之高空東風倒槽。其將帶來強烈垂直风切变[注 6]
  8. 中太平洋颶風中心是中太平洋海域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負責該區域內的熱帶氣旋正式編號與命名工作。其編號有正式編號與通用編號二種:前者係由二個英文字母及六位數組成,前兩位為洋域代碼(CP代表中太平洋,中間兩位代表熱帶氣旋當年在洋域內之形成次序,後四位為當年公元紀年(2013);後者則由二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前兩位數係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英文字母為洋域代碼(C同前述之CP範圍),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故無專屬性。換言之,「CP012013」及「01C」皆指佩娃是2013年第1個於中太平洋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惟注意「01C」指稱佩娃僅限於2013年[6]
  9. 國際音標:[ˈpɛwɐ],在夏威夷语意為魚的尾鰭[7]
  10. 「輻合」是指空氣匯聚的現象,其中又可分為「氣旋式輻合」和「切變式輻合」二種:在地面,空氣在科氏力氣壓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離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時針通過等壓線,呈螺旋式向低壓中心推進,形成風。若低壓中心有閉合等壓線(例如熱帶氣旋),則因角動量守恆,離心力加大,而進一步平衡氣壓梯度力,於是產生旋風。同時空氣被迫抬升,空氣上升後地面氣壓便會進一步下降,此即「氣旋式輻合」。而「切變式輻合」則是二種不同風向的氣流輻合,而使空氣因壓迫抬升,這種切變式的輻合通常出現於鋒面或低壓槽處,和前者輻合的分別只是氣旋式的風向變化比較不明顯[1]
  11. 「垂直風切變」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14]。由於強烈的垂直風切變會干擾對流,使熱帶氣旋的結構受破壞、甚至系統高低層分離,熱帶氣旋必須在垂直風切變較弱的環境才可順利發展[15]

参考资料

  1. 香港天文台. .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繁體中文)
  2.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1).(繁體中文)
  3. 中國文化大學.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繁體中文)
  4. 張泉湧編著 (编). . 台北: 五南出版社. 2017. ISBN 9789571188102.
  5. Thomas Birchard. (DOC).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Honolulu, Hawaii: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5-01-10 [2015-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2).
  6.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美國海、空軍. 2011 [201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6).(英文)
  7. . Hawaiian Dictionaries. [2017-10-17].(英文)
  8. .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2013年08日16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文)
  9. .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2013年08日18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5). (英文)
  10. .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2013年08日18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英文)
  11.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3年08日18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英文)
  12. .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2013年08日18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5). (英文)
  13.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2013年08日19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英文)
  14.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繁體中文)
  15.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PDF). [2017-10-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24).(繁體中文)
  16.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3年08日20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英文)
  17.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2013年08日20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英文)
  18.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2013年08日23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英文)
  19.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2013年08日25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英文)
  20.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3年08日25日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英文)
  21.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3年08日27日 [201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英文)
  22.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7).(英文)

參見

太平洋颱風季
主題頁 - 專題 - 編輯指南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強烈熱帶風暴皮瓦

同期出現的熱帶氣旋:

外部連結

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
TD TS C1 C2 C3 C4 C5



* 中太平洋颶風
# 大西洋颶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