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中文簡稱中央氣象局氣象局,英文簡稱CWB)是中華民國政府地球科學(含氣象氣候海象地震天文)專責機構,負責上述項目之觀測及預報業務,除了向公眾發布氣象預報海象測報地震報告之外,也是災害性天氣預報(颱風警報、豪雨特報、強風特報、低溫特報等)發布,以及中華民國氣象法》法定氣象事業督導之機關。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Central Weather Bureau, MOTC(英語)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徽
基本資訊
機關類型中央三級行政機關
所屬部門交通部
員額約700人
年度預算額新臺幣22.92億(2017年)
授權法源交通部組織法
氣象法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
主要官員
局長鄭明典
副局長程家平、馮欽賜
主任秘書林雨我
任命者交通部部長提請行政院核定任命
組織編制
內部單位4組、4室、1中心
附屬機關氣象預報中心
氣象衛星中心
地震測報中心
氣象資訊中心
氣象儀器檢校中心
海象測報中心
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二等氣象站
三等氣象站
四等氣象站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41年7月1日
1971年7月1日(恢復)
聯絡資訊

中央氣象局本部
地址10048 臺北市中正區公園路64號 25°02′15″N 121°30′54″E
電話總機:
+886 2 2349-1000(代表號)
氣象查詢:
+886 2 2349-1234
地震查詢:
+886 2 2349-1168
網站www.cwb.gov.tw
備註原預定隸屬原主管機關交通及建設部,該部未來屬建設性,且環境資源部已經具備大氣地理環境功能,因而劃歸並且改制環境資源部中央氣象署。

沿革

  • 1941年7月1日,國民政府重慶成立「中央氣象局」,直屬於行政院[1],管轄全國的氣象、地震觀測業務,並接受內政部委託編制國民曆
  • 1945年,抗戰勝利,中央氣象局遷往南京,改隸教育部[1]
  • 1947年3月,中央氣象局改隸交通部[1]
  • 1949年,中央氣象局遷廣州[1]
  • 1950年,中央氣象局遷臺北[1](一說是1949年遷臺)。
  • 1958年7月,中央氣象局奉令裁併,松山氣象臺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代管[1],業務交由臺灣省氣象所辦理。
  • 1971年7月1日,以臺灣省氣象局為基礎恢復建成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成為交通部的附屬機關。
  • 1996年3月,中央氣象局新大樓完工。

臺灣省氣象局

  • 1896年7月12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以府令21號公佈設立「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島測候所」(氣象站)。8月10日,成立「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隔年12月19日遷往現址,首位負責人為近藤久次郎,他在日本政府統治臺灣次年就抵臺擔任技手兼臺灣總督府測候所所長,後任臺北測候所長。
  • 1934年,改稱為「臺北觀測所」。
  • 1937年3月3日,第一次改建。
  • 1938年,成立「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掌管全臺灣、澎湖地區的氣象、地震觀測單位。
  • 1945年,戰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政府派石延漢接收臺灣省氣象設施,成立「臺灣省氣象局」,隸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後改隸臺灣省政府
  • 1948年1月,改制為「臺灣省氣象所」,改隸臺灣省政府交通處[1]
  • 1965年9月1日,改制為「臺灣省氣象局」。
  • 1971年7月1日,中央氣象局以臺灣省氣象局為基礎恢復建制。

未來

將隨著環境資源部的成立而改隸更名為「環境資源部中央氣象署」[2]

歷任局長

單位 姓名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臺灣省氣象局局長
中央氣象局黃廈千1941年1943年
呂炯1943年1949年
臺灣省氣象局石延漢1945年11月1948年2月
臺灣省氣象所薛鐘彝1948年2月1951年10月
臺灣省氣象所/省氣象局鄭子政1951年10月1966年6月
臺灣省氣象局/中央氣象局劉大年1966年6月1980年3月
中央氣象局吳宗堯1980年4月1989年9月
蔡清彥1989年9月1994年9月
謝信良1994年9月2004年3月
辛江霖2004年3月2009年6月2日
辛在勤2009年6月3日2017年10月3日
葉天降(副局長代理)2017年10月2018年1月25日
葉天降2018年1月26日[3]2020年5月6日
鄭明典(副局長代理)2020年5月6日2020年6月29日
鄭明典2020年6月30日現任

組織

中央氣象局大門口
中央氣象局屋頂、天文台與衛星追蹤塔

內部單位

  • 第一組
  • 第二組
  • 第三組
  • 第四組
  • 氣象科技研究中心
  • 秘書室
  • 秘書室總務
  • 會計室
  • 人事室
  • 政風室

一等氣象測報機構

二等氣象測報機構

中央氣象局本部的LED溫度計
五分山雷達站
二等觀測站
測站名稱 站號 站等 種類 所在行政區 海拔高度

公尺

設站日期 座標 備註
臺北氣象站(臺北站區) 46692 二等 氣象站 臺北市中正區公園路64號 6 1896年8月10日 25°02′15″N 121°30′54″E
臺北氣象站(板橋站區) 46688 二等 氣象站 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二段265巷62號 10 1972年2月26日 24°59′51″N 121°26′32″E 每日施放無線電探空儀
花蓮氣象站 46699 二等 氣象站 花蓮縣花蓮市花崗街24號 16 1910年10月26日 23°58′31″N 121°36′48″E 每日施放無線電探空儀
五分山氣象雷達站 46685 二等 雷達 新北市瑞芳區靜安路四段1巷1號 740 1990年7月1日 25°05′34″N 121°47′49″E
花蓮氣象雷達站 46699 二等 雷達 花蓮縣花蓮市海岸路15-1號 53 1970年1月29日 23°59′17″N 121°37′42″E 花蓮氣象站不同地址
墾丁氣象雷達站 46779 二等 雷達 屏東縣恆春鎮燈塔路路51巷33號 32 2000年1月16日 21°54′03″N 120°51′18″E
天文站 -- 二等 天文站 臺北市中正區公園路64號 35.5 1939年 25°02′15″N 121°30′54″E

三等氣象測報機構

台中氣象站
原台南測候所
三等氣象站
測站名稱 站號 站等 種類 所在行政區 海拔高度

公尺

設站日期 座標 備註
新竹氣象站 46757 三等 氣象站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五街60號 27 1937年5月 24°49′41″N 121°00′51″E 1991年7月1日由新竹市遷至現址
臺中氣象站 46749 三等 氣象站 臺中市北區精武路295號 84 1896年12月20日 24°08′45″N 120°41′03″E
梧棲氣象站 46777 三等 氣象站 臺中市梧棲區台灣大道十段2號6樓 32 1976年10月31日 24°15′21″N 120°31′26″E
田中氣象站 46727 三等 氣象站 彰化縣田中鎮彰化縣田中鎮中潭里4鄰高鐵三路1段167號 42.2 2020年3月20日 23°52′26″N 120°34′53″E 全國第一座對外開放的氣象站,109年7月19日啟用[4]
嘉義氣象站 46748 三等 氣象站 嘉義市西區北新里海口寮路56號 27 1968年9月1日 23°29′46″N 120°25′57″E
高雄氣象站 46744 三等 氣象站 高雄市前鎮區明孝里26鄰漁港南二路2號 2 1931年4月 22°33′58″N 120°18′57″E
恆春氣象站 46759 三等 氣象站 屏東縣恆春鎮天文路50號 22 1986年11月20日 22°00′14″N 120°44′46″E
臺東氣象站 46766 三等 氣象站 臺東縣臺東市大同路106號 9 1901年1月1日 22°45′08″N 121°09′17″E
宜蘭氣象站 46708 三等 氣象站 宜蘭縣宜蘭市力行路150號 7 1935年12月6日 24°45′48″N 121°45′25″E
蘇澳氣象站 46706 三等 氣象站 宜蘭縣蘇澳鎮港區路1號六樓 25 1981年7月1日 24°35′49″N 121°51′26″E
基隆氣象站 46694 三等 氣象站 基隆市仁愛區港西街6號6樓 27 1946年10月1日 25°07′59″N 121°44′26″E 位於基隆港海港大樓頂樓
澎湖氣象站 46735 三等 氣象站 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新興路2號 11 1896年11月21日 23°33′55″N 119°33′49″E
金門氣象站 46711 三等 氣象站 金門縣金城鎮金水里西海路一段250號 48 2004年1月15日 24°24′28″N 118°17′20″E
馬祖氣象站 46799 三等 氣象站 連江縣南竿鄉四維村6鄰88號 98 2003年12月24日 26°10′09″N 119°55′22″E

註:臺南氣象站於2001年3月16日起合併入臺灣南區氣象中心[5]

四等氣象測報機構

四等氣象站
測站名稱 站號 站等 種類 所在行政區 海拔高度

公尺

設站日期 座標 備註
竹子湖氣象站 46693 四等 氣象站 臺北市北投區陽明山竹子湖路2號 607 1937年4月7日 25°09′43″N 121°32′39″E
鞍部氣象站 46691 四等 氣象站 臺北市北投區陽明山竹子湖路111號 827 1937年11月 25°10′53″N 121°31′55″E
新屋氣象站 46705 四等 氣象站 桃園市新屋區東興路二段946號 20.62 2013年7月1日 25°00′24″N 121°02′51″E
日月潭氣象站 46765 四等 氣象站 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中山路270巷14號 1018 1940年11月 23°52′52″N 120°54′29″E
成功氣象站 46761 四等 氣象站 臺東縣成功鎮公民路84號 34 1940年8月 23°05′50″N 121°22′25″E 舊稱新港氣象測站
阿里山氣象站 46753 四等 氣象站 嘉義縣阿里山鄉中正村四鄰東阿里山73-1號 2413 1933年3月15日 23°30′29″N 120°48′48″E
玉山氣象站 46755 四等 氣象站 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一鄰玉山北峰一號 3845 1943年10月1日 23°29′14″N 120°57′34″E 東北亞最高氣象站
大武氣象站 46754 四等 氣象站 臺東縣大武鄉大武街115號 8 1939年 22°21′20″N 120°54′13″E
蘭嶼氣象站 46762 四等 氣象站 臺東縣蘭嶼鄉鄉紅頭村2號 324 1940年1月 22°02′13″N 121°33′31″E
東吉島氣象站 46730 四等 氣象站 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156號 43 1962年10月1日 23°15′28″N 119°40′03″E
彭佳嶼氣象站 46695 四等 氣象站 基隆市中正區彭佳嶼 102 1909年10月 25°37′42″N 122°04′44″E

業務

臺灣第一部天文望遠鏡,現存於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 氣候監測
  • 短中期天氣預報
  • 長期天氣預報
  • 災害性天氣特報
  • 颱風預報及警報
  • 海象觀測與預報
  • 潮汐觀測與潮汐預報,並出版發行潮汐表
  • 氣象服務,民眾地科科普知識推廣
  • 監測臺灣地區地震活動
  • 發布有感地震報告與海嘯警報。2018年7月23日,地震報告系統從以往16位元系統更新至24位元。[6][7][8]
  • 研究各種地震前兆現象
  • 提供地震資訊服務與地震防護宣導
  • 執行氣象局所屬機構之基本氣象儀器校正
  • 接受外界委託進行基本氣象儀器校正及現場遊校
  • 內政部委託,每年編算國民曆以頒行全國統一曆法
  • 天象資料的編算,並出版天文日曆,提供社會大眾參考運用
  • 太陽黑子的觀測和研究
  • 日、月食、彗星及流星雨等特殊天象之不定期觀測與攝影及發布新聞稿
  • 發展建置即時天氣監測與預報作業輔助系統
  • 發展颱風動態模式
  • 發展氣候監測與預測技術
  • 增進數值天氣預測技術

此外,2010年6月25日中央氣象局正式啟用NOAA開發的地球展示系統做為科學教育之用。

需注意的是,中央氣象局的氣象預報中將宜蘭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而苗栗縣則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與行政院國發會的劃分方式不同。[9][10]

警特報系統

中央氣象局會根據氣象狀況發布各類型警特報與服務:

類型 發布說明 災防告警系統
海上颱風警報 預測颱風的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或金門、馬祖陸上時之前18小時,即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之後每隔1小時發布一次,必要時得加發之。 警訊通知
陸上颱風警報 預測颱風的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或金門、馬祖陸上時之前18小時,即發布「陸上颱風警報」。之後每隔1小時發布一次,必要時得加發之。 警訊通知
熱帶性低氣壓特報 熱帶性低氣壓有威脅臺灣或鄰近海域,或有增強為輕度颱風之可能時發布。
豪雨特報 當觀測或研判未來有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會時,即發布大雨特報或豪雨特報,提醒各界注意防範。
豪大雨特報 當觀測或研判未來有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會時,即發布大雨特報或豪雨特報,提醒各界注意防範。
陸上強風特報 當預測或觀測平均風力達六級,陣風八級以上時,發布強風特報。強風特報可分為海上強風特報及陸上強風特報。 警訊通知
低溫特報   當預測平地溫度降至10℃以下時,發布低溫特報。
濃霧特報   當水平能見度不足200公尺之霧出現時,發布濃霧特報。
高溫預警 當預測溫度達到攝氏36度就會發布高溫資訊,並視程度以黃色、橙色、紅色燈號顯示。2018年6月21日首次發布。[11][12]
大雷雨即時訊息 在觀測或預估雷達回波55dBZ以上且每分鐘閃電次數5次以上,並且60分鐘累積雨量40毫米以上,研判有致災可能時發送大雷雨即時訊息。 警訊通知
地震速報 偵測到地震規模5.0以上,且預估有縣市政府所在地的震度達到4級以上或臺北市政府所在地的震度達到3級以上時,即針對預估縣市政府所在地的震度達到4級以上的縣市臺北市則為3級以上)發送地震速報。[13] 國家級警報
海嘯警報 警訊通知

環境資源部中央氣象署組織規劃

根據《環境資源部中央氣象署組織法草案》擬設:

  • 署長(簡任13職等)
    • 副署長(2人、簡任12職等)
      • 主任秘書(簡任11職等)
        • (內部單位未定)

参考文献

  1. 劉昭民. . 臺北市. 2011. ISBN 9789570525656.
  2. 行政院會通過「內政部組織法」修正草案等43項組織法草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聞傳播處.107-05-03
  3. 李姿慧.氣象局長懸缺三個月 由副局長葉天降接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蘋果日報.2018-01-24
  4. 林宛諭. . 聯合新聞網. 2020-07-19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6. . www.facebook.com.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中文(简体)‎).
  7. . 華視新聞網. 2018-07-17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中文(台灣)‎).
  8. 賴文萱. . ETtoday新聞雲. 2018-07-17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中文(台灣)‎).
  9. .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10. . [201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2).
  11. 廖德修、洪安怡、戴安瑋. . 中時電子報. 2018-06-21 [201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中文(台灣)‎).
  12. 侯俐安. . 聯合新聞網. 2018-06-21 [201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13.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PDF).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1–2. 2018-02-01 [2018-0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1)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