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豐港

後豐港,又作「」,古稱「洪門港」,為金門西岸的小漁村。位處水頭之北,夏墅(或作「下市」)之南,賢厝之西。行政劃分上隸屬金門縣金城鎮,全村現有五十多戶居民,總人口約三、五百人。

歷史淵源

後豐港為一閩南傳統聚落,主要以洪姓居民組成,初輔佐鄭成功鄭經父子的武將洪旭,即出生於此村。[1]當地人稱洪旭為「洪伯爺」(或作「洪伯牙乃閩南語稱謂」),因洪旭曾受隆武帝封為「忠振伯」之故也。出身此村的人士以洪旭所居之官位最為顯嚇,洪旭遺留給村民的軼事,最為後世子孫津津樂道。相傳洪旭曾將金銀珠寶藏於「十八石窖」,並留下「大水淹不著,小水淹三尺」的謎語,但後世子孫至今無人可破解。

地理環境

昔日,金門從事近海捕魚者眾,因後豐港海邊避風效果良好,古崗村、後湖村漁民經常將船隻停泊於此村海邊,為數可達數十艘。後因經濟型態轉型,務農、捕魚者銳減,現海邊船隻已不多見。後豐港海邊的潮間帶盛產豐富的貝類、蝦蟹、海菜、,是此村許多村民及附近村民的經濟來源之一。後因防波堤的興建及水頭商港的擴建,破壞當地潮間帶的生態,使得海產大為縮減,目前僅有海菜、貝類及幼隻的鱟較為常見。

宗教信仰

此村的信仰中心為「洪氏宗祠」及「來鳳宮」。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來鳳宮的王爺建醮是此村的傳統。農曆七月中元普渡期間,洪氏宗祠有盛大的祭祀活動。另有「愛國將軍廟」及「萬聖公媽廟」,亦為信奉之對象。目前此村設有「後豐港社區發展協會」,為聯絡村民舉辦活動之主要窗口。

海外移民

朝末年,此村有許多居民移居澎湖澎湖縣湖西鄉尖山村的洪姓居民即為後豐港洪氏的後裔。

軼事

洪門港聚落西面的南端,有一座兩幢相背東西向的四合院老古厝,當地人稱「九十九個窗」,據說該宅建於距今約有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時代,由中國大陸某地來的洪氏宗親所建,與後豐洪氏本支為不同派系,其生平、姓名失詳,其向洪門港人買地,但被拒絕,並嚴正的向他說「洪門港人不賣祖公業,你有本事,海埔地整片都讓你建!」他就以其財富從中國大陸購運建材來,選定聚落尾海墘邊,用大長條石板填基,從沙灘底層到海岸處建起這幢巨宅,以現在的建築技術並非難事,但是在那時代是很艱鉅的建築,必須具有財富與建築材料匠工才能辦到。

這座厝宅是以二幢各以一落兩櫸頭雙護廊配設,二幢厝宅相背,一棟朝東另一棟向西,中間隔一條小巷,護廊兩端各留門,可以互相通行。厝落中間為廳當,左右兩邊各有二間房間,各個房間有一個大窗,窗的兩邊牆是兩層的,裡面可以放置東西,是藏寶的好地方,邊端有暗鎖,設置很隱密。兩櫸頭則為廚房餐廳。二邊護廊為南北座向,中間廳堂,左右各有房間二間,也各有窗及天窗。大門偏門都有雙層門板及橫閂暗栓,非常牢固,四周圍牆約二公尺高,厝宅西北面圍牆外面,用大石塊疊起約二公尺高,二公尺寬為泊岸擋海水沖擊。整座厝宅之每間房、廳堂都設有牆壁窗及天窗,總計共有九十九個,後洪門港人便稱這座厝宅為「九十九個窗」。

這座厝宅建成後,這家人口很多,有時人聲聳動,可能在數十人之多。他們不與外人交往接觸,隔著四周的圍牆安全與外界隔離。經常有大帆船停泊海埔地或沙岸邊,運來物資糧食,生活自給自足,經過一段時間,也只僱了村子洪守紀夫婦二人。其後的傳聞大多從他們夫婦口中說的。

據說厝宅的這家人是販賈東洋而致富,在洪門港僅居住約三十年,就在無聲無息中人去厝空不知所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此這家人也沒有蹤跡。據遠房後輩口述流傳,厝宅的這家人原有七至九位男丁,但因瘟疫(可能為鼠疫)相繼離世,而其中一女嫁至湖下楊家,其後代又嫁至後浦(即現金城鎮)顏家。這座大厝宅最終則留給洪守紀夫婦看管,他們夫婦沒有後嗣,先後去世,該宅由堂親接管,時週月深,這厝宅西面那棟受不了海水沖擊而沒落水中,民國三十八年軍隊把大長板搬去做工事,毀損殆盡,僅餘向東的這一棟,也破落不堪,經過修補留存現在這面貌。

相關資料

1.洪文章著。《金門縣後豊誌─洪門港燒酒矸》。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3。

2.洪文章著。《後豊港的海田雲夫》。金門:金門縣政府府,2004。

3.洪德舜著。《尋找後豊港》。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

4.半農/泰瑞的世界/後豐的軼事傳聞《金門後豐港──九十九個窗》

註釋

  1. 金門在1915年設以前大多數時期皆隷屬於福建省同安縣,因此金門出生之歷史人物多半被記載為同安人。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