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業

徐敬業636年-684年),祖籍曹州离狐县(今山东省鄄城西南),因祖父英国公徐勣受賜國姓,改稱李勣,故徐敬業又稱李敬業唐朝將領太后武則天廢除唐中宗,改立唐睿宗,又臨朝稱制,敬業起事聲討武太后,武太后剥夺敬業的國姓,命稱「徐敬業」,又命揚州總管李孝逸討平敬業,敬業敗死。

敬業起兵時,由幕僚駱賓王寫了著名的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

生平

敬業從小善騎射,有才智。因父李震早死,敬業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曾任眉州刺史,後坐事被眨為柳州司馬武太后唐中宗李顯為庐陵王,立李旦為帝,由武太后臨朝稱制。敬業與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在684年九月起兵於揚州,敬業自稱為「匡復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以勤王,匡扶李顯復位為名出師。

敬業起兵,士卒很快增至十餘萬人。武太后遣郡公李孝逸為主帥,魏元忠為副帥統兵三十萬征討。徐敬業手下魏思溫建議直攻東都洛城,而薛璋則勸先南進常州潤州(今江蘇鎮江)。徐敬業聽從薛璋意見,先南渡長江攻陷潤州,再北向與李孝逸戰於高郵,徐敬業初戰獲勝,但久戰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敬業軍,敬業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內亂敉平。

后来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吐蕃军到唐朝盐州时,吐蕃军中有将徐舍人,自称为徐敬业后人,不忘本国,并将包括僧人延素在内的俘虏千百人全部放归。

軼事

馮夢龍編撰的《智囊全集》有「徐敬業」一節[1] :唐高宗李治時,蠻人聚集成為賊寇,官軍前去討伐失利,于是委任徐敬業為刺史前往處理。當地州衙派軍隊到城外迎接他,徐敬業讓他們全部返回城去,自己一個人騎著馬到了州府。賊寇听說新刺史來了,全部加強戒備以對付討伐。徐敬業到州上任之後,對此事一句也沒有問過,把其他事處理完畢,才說:“賊寇們都在何處?”州吏回答說:“都在南岸。”于是徐敬業就帶著一兩個佐吏隨從著渡河而往。見他如此行動,大家都很擔心惊愕。

賊寇們起初手持兵刃瞭望,見徐敬業所乘船中沒有別的人,于是撤回,閉上營門隱藏起來。徐敬業上岸后,徑直走進營內去,告誡他們:“國家知道你們不過是被貪官污吏所害,并沒有其他罪惡。你們都回家种地吧,走得晚的就要當賊盜處理了!”徐敬業只是把他們的頭目們叫到面前,責備他們何不早向官軍投降,讓人把他們打了幾十大板,就把他們遣散了,從此全州境內秩序井然。

徐敬業的祖父英國公徐勣听說后,稱敬業的膽子真大,他又說:“就是我去也做不到這樣。然而將來使我家破人亡的,也必定是這個孩子啊!”

参见

註釋

  1. 《智囊全集》通簡卷三:高宗時,盜寇猖獗,,討之則不利,乃以徐敬業為刺史。彼州發卒郊迎,敬業盡令還,單騎至府。賊聞新刺史至,皆繕理以待。敬業一無所問,處分他事畢,方曰:“賊皆安在?”曰:“在南岸。”乃從一二佐吏而往,觀者莫不駭愕。賊初持兵覘望,及其船中無所有,乃更閉營藏隱。敬業直入其營內,告云:“國家知汝等為貪吏所苦,非有他惡,可悉歸田,后去者為賊!”唯召其魁首,責以不早降,各杖數十而遣之,境內肅然。其祖英公聞之,壯其膽略,曰:“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也!”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