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一詞,是由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於1992年提出,當時社會正處於轉型期,各種價值觀紛呈,環保意識萌芽,多元的環保議題不斷地引起各界關心。然而,聖嚴法師援引自佛教的觀念,認為:

——「物質環境的污染不離人為,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靈』。如果人們的『心靈』清潔,則我們的物質環境不會受到污染。」

因此,聖嚴法師認為,環保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從「心靈」開始。

聖嚴法師指出,「心靈環保」的名詞,雖是新創,它的根源,則是《維摩經》所說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華嚴經》也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上述經典可知,佛教相信,如果人心淨善,人間社會即是清淨美好;相反地,只要人心染惡,人間社會即是污穢沉淪。
心靈環保的觀念早在1989年,聖嚴法師創建法鼓山,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時,就同時發起「心靈環保」的觀念和運動,希望透過觀念的導正,加上禪修的方法,幫助人們用健康的心態,面對現實、處理問題,以提昇人品、人心的素質。
為了安定現代人的身心和環境,聖嚴法師帶領法鼓山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陸續提出了「四種環保」(1994年)、「心五四」(1999年)、「心六倫」(2007年)等運動,期望透過種種方式,讓現代人學習以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照顧自己、照顧社會、照顧大自然,使得人我之間,都能健康、快樂、平安地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
聖嚴法師在國際間也不遺餘力地提倡心靈環保,包括於2000年以漢傳佛教代表身分,出席於紐約聯合國大會堂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在主題演說中向世界各宗教領袖介紹心靈環保,並指出:

——如果希望徹底解決人類的貧窮及環境的問題,必須先從檢討人類的觀念做起,必須先從淨化心靈層面、提昇精神層面做起。

而自2002年起,「心靈環保」的主張,更列入地球憲章,永久地向世界推廣。在聖嚴法師法鼓山的努力下,心靈環保已然成為一個超越宗教、民族、國界的觀念和心靈提昇運動,它屬於全人類,無論有無宗教信仰,皆可一同分享。

外部連結

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聖嚴法師專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