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战役 (1925年)

惠州戰鬥發生於1925年10月9日-14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粵東惠州,从粤军角度称为第二次惠州保卫战。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戰鬥之一,也是國民革命軍東征的主要戰役。交戰的兩方,一方為国民革命軍第一師,另一方則為陈炯明下属的救粵軍。战役结束后,惠州城被攻陷[1]

惠州戰役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攻佔“南中國第一天險”的惠州城
日期1925年10月9日-14日
地点
中國粵東
结果 国民革命军第一師攻下惠州。
参战方
國民革命軍第一師
提供支援:
 蘇聯
救粵軍
指挥官与领导者
加伦将军
蒋中正
譚曙卿
楊坤如

背景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此时广东境内,苏联支持的国共两党和陈炯明的粤军仍然各自据守己方的阵地。其中粤军以惠州为大本营。至3 月下旬,为了保存实力,粤军林虎部退入赣南,叶举、洪兆麟部退入闽南,杨坤如则独守惠州孤城。5月21日,见粤军主力已退出广东,许崇智、蒋中正便率兵返回广州。这时,杨希闵刘震寰二人已在策动兵变。6月3日,兵变爆发。15日,兵变军全数被歼,政变告终。同日,国民党中执委决定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将麾下各军编为“国民革命军”。

在此期间,退入赣、闽的粤军补充饷械,逐渐恢复了元气。他们趁此机会重新入粤,收复了梅州、潮州、惠州一带的大片土地。陈炯明更得到港英政府帮助,获300万发子弹支援。1925年9月16日,陈炯明坐镇香港,开始策划反攻事宜。

经过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砲兵營部份官兵與蘇聯軍事顧問(前排右四)在惠州城北門外合影

9月21日,国民政府军委会任命蒋中正为东征军总司令、汪兆铭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将第一、第四军近3万人编为三个纵队,分由何应钦、李济深、程潜指挥。10月1日,在粤军未及反击之际,东征军开始进攻,以第二、一、三纵队分为左、中、右路,進軍惠州。其中,第一纵队实力最强,系由国民党第一军编成。[2]:218该军有三个师1.5万人,大部分部队由军衔为少尉至上校的苏联军官指挥,第一师的指挥官是加伦将军本人。此外,该军机关枪团有机枪120挺,更有14架苏军飞机助战[3]:211

10月4日,杨通电奉命就任救粤军第六军军长;7日蒋介石致电,饬其自动退出惠州城。为阻击国民军,陈炯明将粤军主力1万余人集中于惠州。杨坤如率全城军下定了死守决心。10日,国民军三路纵队合围惠州城,于次日占领惠州城周邊主要制高點飞鹅岭。12日东征军进抵惠州城郊,包围惠州城,并向杨发出劝降电,令他将军队撤往白芒花地区收编,杨不从。同日,杨在惠州城贴出布告反对国共两党进行的国民革命[4]

照得蒋逆中正,谋国不忠。实行共产、扰乱广东。何谓共产,财产充公。不准私蓄,贫富皆穷。造作好语,名曰重农。三三三一,其实不通。三成地主,三成充公。己得三成,一成会用。如果实行,饿死老农;又造好语,名曰重工。仇视东家,鼓动罢工。迫离香港,尽返广东。但给伙食,无工可庸。示威沙面,生命断送。无论中外,闻之惨然。良好工人,迫之从戎。不教而战,真可怜虫。以上两者,名曰劳农。创自俄国,已行不通。饿死大半,全国皆空。我若照办,其祸何穷。蒋逆无道,试于广东。恐我阻抗,迫挟总戎。粤籍军队,一扫而空。胡汪诸老,许梁诸公。生死不明,未知所终。犯上作反,天地难容。又来谋我,进兵石龙。奉竞帅命,取彼残凶。但诛首恶,不问胁从,布军民等,勿被蔽蒙。师行所至,无惊无恐。布告遐迩,知所适从。

東征軍在10月13日集結於惠州城外,由第一縱隊抽組650人敢死隊向惠州城攻堅,由於軍援物資中無工兵爆破器材,亦無攻城用重炮,因此敢死隊的戰術只有冒死抵達城牆下架設竹梯攀牆。在作戰前,東征軍向敢死隊每人發放30銀洋犒賞,並允諾立功者將會發放100元。當日東征軍上午開始向惠州城炮擊,並有飛機向城內投擲傳單等實施心理戰攻勢,下午1時向惠州城北门、西門發起攻城,雖有火砲和飛機助戰,但在守軍強力防禦下東征軍無法攻入城內,自北門攻堅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2師第4團傷亡過半,團長劉堯辰在攀牆時中彈身亡,當日傍晚第一縱隊撤退。

10月14日早上,第一縱隊重新發動攻城,北門主攻仍為第4團,第7團與第1補充團主攻西門,第8團掩護。炮兵營營長陳誠指揮山炮連將6門火炮移動到距離惠州城外500公尺處,對城上火力據點進行近距離壓制,摧毀多處機槍陣地,並將北門。第4團第3連中尉排長陳明仁率先攻上惠州城樓,因登城成功何應欽下令將預備隊投入,隨後西門亦被第7團由蔣先雲率軍攻破。守城的救粵軍大多失去戰意投降,軍長杨坤如身负重伤,在残部的保护下自東門突围,向河源撤退。[3]:211-212

惠州战场上的国民军尸骸

惠州戰役後,國民革命軍收俘4000餘人、繳獲步槍1,500枝、機槍4挺。第一縱隊死傷1千餘人,其中241人為黃埔軍校畢業生。

文物

1930年3月,黄埔军校在惠州建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埋葬死于惠州城的校军241人。

參見

參考文獻

  1.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編,《中國現代軍事史主要戰役表》
  2. 方志钦、蒋祖缘,《广东通史》现代上册
  3. 宋其蕤、冯粤松:《广州军事史》下
  4. 罗国明著,《黄埔军校大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147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