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簡稱「CBA」)是經濟學理論的一種常見應用,指一個人或者組織做決策時有系統性地考慮所有可能方案,並且逐個逐個方案想想的方案的利弊,最後按照分析結果決定到底應該採取哪個方案[1][2]。運用經濟學來做成本效益分析的過程大致上如下[1]

  1. 搜集相關數據,例如這間公司手頭上的財政資源和每一個方案的成本等[3];
  2. 按照數據同經濟學理論(以及別的相關的知識),列出每一個方案的優點和缺點;
  3. 按照數據同經濟學理論(以及別的相關的知識),估計每一個優點會造成的得益和每一個缺點會造成的損失,得益和損失要用某些數位量度,在實際應用上,得失大多是用錢來量度的;
  4. 按照匯整後的資訊,估計每一個方案的投資回報率 ( return on investment;ROI,指純利和成本所成的比例);
  5. 選擇對自己最有利(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方案。

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現在有一間工廠的老闆,他在想要不要購買機器人回來協助生產(方案 ) 。按照他對機器人學和工業生產等領域的知識,他知道每部機器人可以生產相當於5個人類工人的東西,並且依此作出以下的分析(搜集數據,再按照數據和相關知識,估計每個方案的得失):如這間工廠目前有20個工人,每個工人的工資是20,000元一個月,所以每個月這間工廠需要花費400,000元用於雇用工人,而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或者工資上漲等現象的話,這間工廠在未來10年要使用大約48,000,000元來雇用工人(方案1的得失);相比之下, 如果這間工廠要全面自動化,就要買4部機器人,買一部機器人要花1,000,000元,這個價錢包括了維修的費用,而且用機器人的話,這間工廠要請個機器人專家幫忙,而機器人專家每個月的工資是50,000元,請他請足10年就要花6,000,000元,所以把這間工廠全面自動化的成本= 4,000,000元+ 6,000,000元= 10,000,000元(方案2的得失)。假如全面自動化和用工人所得的營業額一樣的話,對一個老闆來說,他會比較有誘因選擇全面自動化(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4]

參考文獻

  1. Quah, E.,& Haldane,J.B. S. (2007)。即Cost-benefit analysis。Routledge.
  2. David, Rodreck;Ngulube, Patrick;Dube, Adock (16 July 2013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docum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used at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Zimbabwe:a case study"。即S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15 (2) .
  3. Ngulube,P.,2011,'Cost analysis and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records throughout their life cycle',South Africa Archives Journal,44,1–21.
  4. Market Business News。What is economic analysis? Definition and examples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