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赫斯維克

托馬斯·亞歷山大·赫斯維克 CBERDI英語:1970年2月17日)是一位英格蘭設計師[註 1],是英國當代著名設計師之一[2][3]。他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現團隊有超過180人。[4]

托馬斯·赫斯維克
Thomas Heatherwick
出生 (1970-02-17) 1970年2月17日
倫敦
国籍英國
母校曼徹斯特都會大學
职业建筑师
事务所Heatherwick Studio
建筑
  •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
  • 蘇活區隆尚
  • 東海灘咖啡館
项目
  • 2012年夏奧會和殘奧會坩堝(2012)
  • B of the Bang(2005)
设计
  • 滾橋(2005)
  •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
    (2010)
紐約曼哈頓的 Vessel 結構,由赫斯維克設計

赫斯維克設計過許多知名的建築,著名作品包括2005年的滾橋(或稱「捲動橋」)[5]、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6][7] 、2011年香港太古廣場的改建、英國雙層巴士2012年的新外型以及2012年溫哥華奧林匹克聖火。

早年生活

赫茲維克於1970年2月17日出生在英國倫敦。他的祖父是知名英國時裝公司積家(Jaeger)擁有者的後代,他的叔叔尼古拉斯·托馬林(Nicholas Tomalin)則是一名記者。在他於北英格蘭的伍德格林小學畢業後,他便在私校七橡樹中學就讀,並於曼徹斯特工藝學校(Manchester Polytechnic)以及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學習 3D 設計。

自皇家藝術學院畢業以後,赫茲維克於1994年成立了赫茲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

著名作品

滾橋(The Rolling Bridge)

2002年赫茲維克工作室在帕丁頓盆地的改造計畫中設計了滾橋,這個橋在每週五的中午會打開來連結運河兩側。當需要移動時,橋身可捲動成為一個八角形狀。

槍響就跑(B of the Bang)

此雕塑於2005年在曼徹斯特市球場外亮相。此雕塑高達56米,也是英國有史以來最高的雕塑,共有150根巨管。雕塑的設計是以煙火為靈感,象徵希望能量的爆發,不過卻也有評論認為此雕塑看起來像一顆海膽。由於槍響就跑在揭幕前,即有一根巨管掉落,並在三年來陸續有九根部穩固的金屬管被迫拆除。2009年,英國政府將其全面拆除。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赫茲維克負責英國館的設計。

其他作品

註釋

  1. 「湯馬斯·海瑟尉」為英國文化協會之官方譯名[1]

參考文獻

  1. . 香港英國文化協會. 2015 [2020-12-26].
  2. Art Features. . London: Telegraph. 23 May 2012 [2013-11-13].
  3. Icon Magazine, July 2012
  4. . Global Design Forum. 2012-09-18 [201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4).
  5. PILAR VILADAS. . New York Times. OCT. 24, 2004 [2016-04-29] (英语).
  6. 李居翰; Heatherwick Studio; Magis; Peter Mallet; Jasper White; Hufton+Crow; Daniele. (PDF). 《震旦月刊》537期. 2016-04-01 [2016-04-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5-13).:42-45
  7. Ivan Weng. . TEDxTaipei. 2013-03-23 [2016-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5月7日).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托馬斯·赫斯維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