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 (泉州)
承天寺 | |
---|---|
![]() | |
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泉州市鲤城区 |
登录 | 1961年6月 |
泉州闽国铸钱遗址 | |
---|---|
![]() | |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泉州市鲤城区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五代 |
编号 | 第六批第3项 |
登录 | 2005年5月11日 |
承天寺经幢 | |
---|---|
![]() | |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泉州市鲤城区 |
分类 | 古建筑 |
编号 | 第六批第17项 |
登录 | 2005年5月11日 |
历史
承天寺始建于南唐保大末年、中兴元年(957~958年),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敕名承天寺。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文革”中弥勒殿、法堂、钟鼓楼、廊庑及山亭塔幢雕塑等被毁,寺院一度被挪为他用。1983年,旅居新加坡的宏船长老返回泉州,发愿重修承天寺。1985年开始重修大雄宝殿并新建法堂和弥勒殿等建筑,至1990年10月全部竣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出席开光大典。[1][2]
建筑及古迹
承天寺占地七十余亩,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弥勒殿、放生池、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两侧有钟、鼓楼和廊庑等建筑。西侧临街设山门,有东西方向通道通往天王殿,从而使全寺布局能坐北朝南。通道北侧与临街形成的夹角处建有园林。[1]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燕尾脊,富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
铜佛
法堂内的铜佛,高2米,重约1吨,由印度传入,其年代可能为五代前后。[3]
参考文献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承天寺 (泉州) |
- 杜仙洲. 承天寺重放光辉 //泉州承天寺重兴录. 泉州承天寺. 1993: 4-6. 闽新出(93)内书第001号.
- . 福建省情资料库. [201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潘达仁. 主要文物介绍——法堂铜佛. //泉州承天寺重兴录. 泉州承天寺. 1993: 10. 闽新出(93)内书第001号.
-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05〕164号). 2005年5月11日
- 陈泗东. 主要文物介绍——北宋陀罗尼经幢. //泉州承天寺重兴录. 泉州承天寺. 1993: 11. 闽新出(93)内书第001号.
-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编. . 2000: 103–104. 内部发行.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