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健
拓跋健(?-441年10月19日),魏明元帝拓跋嗣第五子,生母尹夫人,北魏宗室、官员。
生平
封王
泰常七年夏四月甲戌(422年5月8日),拓跋健被封永昌王,加号抚军大将军[1][2][3]。拓跋健身材魁梧强壮,善于骑马射箭,通晓兵法,各处征战常有大功,才能武艺可比陈留桓王拓跋虔,智谋却超过了拓跋虔[4][5]。
征胡夏
始光四年(427年),拓跋健跟随魏太武帝拓跋焘攻击胡夏赫连昌。六月,魏军抵达统万城,魏太武帝派遣拓跋健和娥清分兵五千骑兵,向西掠夺胡夏的居民[6][7][8],于是拓跋健向西进攻到木根山[4][5]。
伐北燕
延和元年(432年)七月,魏太武帝亲自带兵征讨北燕的和龙。八月,魏太武帝诏令平东将军贺多罗在猴固攻打北燕带方郡太守慕容玄,拓跋健攻打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攻打冀阳,三路军队都攻下城池,取得俘虏,赐给将士多少不等[9][10]。延和元年十二月,冯崇占据辽西郡归降北魏,燕昭成帝冯弘派遣将领封羽围困冯崇,魏太武帝诏令拓跋健都督各路军队前往援救[11][12]。延和二年春正月乙卯(433年2月20日),拓跋健都督北魏各路军队救援被北燕围困的辽西郡[13][14]。延和二年(433)六月,魏太武帝派遣拓跋健和尚书左仆射安原都督各路军队讨伐和龙[15][16][17][18]。延和三年六月辛亥(437年7月25日),拓跋健和司空汝阴公长孙道生、侍中古弼都督各路军队讨伐和龙,北燕固守城池,魏军割掉北燕种的谷物,迁徙百姓返回[19][20][21][4][5]。
征柔然
太延四年七月,魏太武帝亲率军队抵达五原,派乐平王拓跋丕和河东公贺多罗统帅十五个将军从东道出兵,永昌王拓跋健和宜都王穆寿统帅十五个将军从西道出兵,魏太武帝从中道出兵,进攻柔然[25][26][27],北魏军队翻越涿邪山,返回时魏太武帝诏令拓跋健行军位于最后。柔然一万骑兵追击北魏军队,拓跋健与数十骑兵攻击,箭无虚发,所射中的人都随着弦声而死,柔然于是退兵,拓跋健声威震动漠北[4][5]。
伐北凉
太延五年,魏太武帝拓跋焘亲征北凉,秋七月己巳(439年8月2日),北魏军队抵达上郡属国城,大宴群臣,练习骑马射箭。七月壬午(439年8月15日),北魏留下车辆物资,分别部署各路军队,以拓跋健和尚书令、钜鹿公刘洁都督各路军队,与常山王拓跋素分兵两路同时进军,担任前锋,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和太宰、阳平王杜超都督平涼、鄜城各路军队为后续部队[28][29]。八月甲午(439年8月27日),拓跋健收获北凉牛马畜产二十多万头[30][31]。平定凉州,拓跋健功劳最多[4][5]。
儿子
- 拓跋仁,北魏征西大将军、永昌王
参考
- 《魏书·卷三·帝纪第三》:夏四月甲戌,封皇子焘为泰平王,焘,字佛釐,拜相国,加大将军;丕为乐平王,加车骑大将军;弥为安定王,加卫大将军;范为乐安王,加中军大将军;健为永昌王,加抚军大将军;崇为建宁王,加辅国大将军;俊为新兴王,加镇军大将军;献怀长公主子嵇敬,封长乐王,拜大司马、大将军。
- 《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夏四月甲戌,封皇子焘为太平王,拜相国,加大将军;丕为乐平王,加车骑大将军;弥为安定王,加卫大将军;范为乐安王,加中军大将军;健为永昌王,加抚军大将军;崇为建宁王,加辅国大将军;俊为新兴王,加镇军大将军;献怀长公主子嵇敬为长乐王,拜大司马、大将军。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夏,四月,甲戌,魏立皇子焘为太平王,拜相国,加大将军;丕为乐平王,弥为安定王,范为乐安王,健为永昌王,崇为建宁王,俊为新兴王。
- 《魏书·卷十七·列传第五》:永昌王健,泰常七年封。健姿貌魁壮,善弓马,达兵法,所在征战,常有大功。才艺比陈留桓王,而智略过之。从世祖破赫连昌,遂西略至木根山。讨和龙,健别攻拔建德。后平叛胡白龙余党于西河。世祖袭蠕蠕,越涿邪山。车驾还,诏健殿后,蠕蠕万骑追之,健与数十骑击之,矢不虚发,所中皆应弦而毙,遂退。威震漠北。寻从平凉州,健功居多。又讨破秃发保周,自杀,传首京师;复降沮渠无讳。无疾薨,谥曰庄王。
- 《北史·卷十·列传第四》:永昌王健,泰常七年封。健姿貌魁壮,所在征战,常有大功。才艺比陈留桓王而智略过之。从太武破赫连昌,遂西略至木根山。讨和龙,健别攻拔建德。后平叛胡白龙余党于西河。太武袭蠕蠕,越涿邪山,诏健殿后。矢不虚发,所中皆应弦而毙,威震漠北。寻从平凉州,健功居多。又讨破秃发保周,自杀,传首京师。复降沮渠无讳。薨,谥曰庄王。子仁袭。
-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遣永昌王健及娥清等分骑五千,西掠居民。
- 《北史·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太武恶之,退军城北,示昌以弱,遣永昌王健及娥清等分骑五千,西掠居人。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魏主患之。乃退军以示弱,遣娥清及永昌王健帅骑五千西掠居民。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上》:诏平东将军贺多罗攻文通带方太守慕容玄于猴固,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攻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攻冀阳,皆拔之,虏获生口,班赐将士各有差。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二》:平东将军贺多罗攻带方,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攻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攻冀阳,皆拔之。
- 《魏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文通遣其将封羽率众围崇,世祖诏永昌王健督诸军救之。
- 《北史·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弘遣其将封羽率众围崇,太武诏永昌王健督诸军救之。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二年春正月乙卯,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督诸军救辽西。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春,正月,乙卯,魏主遣永昌王健督诸军救辽西。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六月,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左仆射安原督诸军讨和龙。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六月,遣永昌王健、尚书左仆射安原督诸军讨和龙。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六月,魏永昌王健、左仆射安原督诸军击和龙,将军楼教别将五千骑围凡城。燕守将封羽以凡城降,收其三千余家而还。
- 《太平御览·卷一百二十七·偏霸部十一》:三年六月,魏永昌王健来伐。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辛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司空、汝阴公长孙道生,侍中古弼,督诸军讨和龙。芟其禾稼。徙民而还。
-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又与永昌王健等讨冯文通。文通婴城固守,弼芟其禾而还。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辛亥,魏主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等伐燕,收其禾稼,徙民而还。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秋七月戊子,使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讨山胡白龙余党于西河,灭之。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秋七月戊子,使永昌王健、上党王长孙道生讨山胡白龙余党于西河,灭之。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秋,七月,戊子,魏永昌王健等讨山胡白龙馀党于西河,灭之。
- 《魏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四年,车驾幸五原,遂征之。乐平王丕、河东公贺多罗督十五将出东道,永昌王健、宜都王穆寿督十五将出西道,车驾出中道。
- 《北史·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至太延二年,乃绝和犯塞,四年,车驾幸五原,遂征之。乐平王丕、河东公贺多罗督十五将出东道,永昌王健、宜都王穆寿督十五将出西道,车驾出中道。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秋,七月,自五原北伐柔然。命乐平王丕督十五将出东道,永昌王健督十五将出西道,魏主自出中道。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上》:秋七月己巳,车驾至上郡属国城,大飨群臣,讲武马射。壬午,留辎重,分部诸军: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令、钜鹿公刘洁督诸军,与常山王素二道并进,为前锋;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督平凉、鄜城诸军为后继。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魏主自云中济河;秋,七月,己巳,至上郡属国城。壬午,留辎重,部分诸军,使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令刘洁与常山王素为前锋,两道并进;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源贺为乡导。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下》:八月甲午,永昌王健获牧犍牛马畜产二十余万。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八月,甲午,永昌王健获河西畜产二十馀万。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下》:丙戌,诏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等督诸军讨保周。
- 《魏书·卷十六·列传第四》:后与永昌王健督诸军讨秃发保周于番和,徙张掖民数百家于武威,遂与诸将私自没入。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庚辰,沮渠无讳寇魏张掖,秃发保周屯删丹;丙戌,魏主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督诸将讨之。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下》:己丑,永昌王健至番禾,破保周,保周遁走。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己丑,永昌王健大破秃发保周,走之。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秋,七月,己丑,魏永昌王健击破秃发保周于番禾;保周走,遣安南将军尉眷追之。
- 《魏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四》:张掖王秃发保周之反也,徵眷与永昌王健等率师讨之,破保周于番禾。保周遁走,眷率骑追之,保周穷迫自杀。
-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时永昌王健镇凉州,无讳使其中尉梁伟诣健,求奉酒泉,又送洁及统帅兵士于健军。
- 《北史·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时永昌王健镇凉州,无讳使其中尉梁伟诣健,求奉酒泉。又送洁及统帅兵士于健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八月,甲申,沮渠无讳使其中尉梁伟诣魏永昌王健请降,归酒泉郡及所虏将士元絜等。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下》:九月戊戌,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薨。
- 《魏书·卷一百五之二·志第二》:十一月丁未,月犯东井。占曰“将军死”。真君二年九月戊戌,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薨。
- 《北史·卷十·列传第四》:九月戊戌,永昌王健薨。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九月,戊戌,魏永昌王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