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簫
排簫是中國古代一種吹奏樂器,與編鐘、編磬均是上古時期中國重要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音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這樂器隨後失傳,直到近代被重新製造。韓國的簫(소)正是從排簫演變過來,並用於祭祠儀式上。在歷史上,它的名字分別有底簫、雅簫、頌簫、舜簫、參差、鳳翼、短簫、雲簫、秦簫,其形象或有差異,但用法大致相同。
歷史
排簫的前身名叫籥,《詩經》中已有記述。傳說虞舜時曾出現一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1]到了南北朝及隋唐年間,更成為宮廷雅樂的重要樂器,並流傳至高麗、龜茲、日本等地使用。目前日本奈良東大寺仍保存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