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禮
揖禮是中國、朝鮮、越南、琉球的傳統禮儀手勢,又稱作揖、拱手,是把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一掌抚托另一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以示尊重。一般情況下,男性作揖時左手包右手,女性則相反。凶禮如喪禮之類的場合則左右相反。視乎場合和雙方的關係,作揖時同時會再加上身體動作如鞠躬等,有時又會前後搖動表示特定意思。
揖禮可追溯至周朝,傳統上不論是親友見面還是武者對決前都會作揖以示尊重。節日或慶典時一般會一邊作揖一邊說恭賀說話。
2003年發生SARS疫情後,為防止傳染病蔓延,中華民國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推動「拱手不握手」,鼓勵民眾以不會直接接觸雙手的拱手取代握手做為表達禮貌的方式。
按姿態動作分類
長揖
長揖是卑者向尊者所行的揖禮,僅次於拜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內,高舉至额,鞠躬90度以上,下手及地,幅度从最上的前额到最下的地面,恰似一人的长度。
天揖
天揖又稱上揖,是冠婚喪祭等重大場合中的冠者、新人、喪主、祭主向長輩、同族所行之揖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內,鞠躬約60度,進行時手微向上举高齐额,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時揖
时揖又稱中揖,是同辈日常见面禮、辞别礼。行禮時身体肃立,双手抱拳,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鞠躬约3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土揖
土揖又稱下揖,是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還禮所用。行禮時身体肃立,双手抱拳,手心向内,鞠躬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文武拳
為功夫相關場合或武人比武前所行的揖禮,行禮時左脚先上前一步,右腳跟上。在外的手平伸,除拇指外伸直,拇指微曲,是為文;在內的手握拳,是為武。平伸的手掌緊貼握拳的手拳面。手心向外前推,然後自然垂手。
按行禮方式分類
在人多的場合,按照行禮方式,可分為特揖、旅揖、旁三揖。特揖是對在場各人逐一作揖;旅揖是先把在場人士分等及,一次過向同一等級的人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