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龍科

斑龍科(Megalosauridae)又名巨龍科巨齒龍科,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科,屬於蜥臀目。牠們是群肉食性恐龍,體型範圍從小到大,擁有銳利的牙齒,每個手掌有3個指爪。著名的物種包括:斑龍美扭椎龍扭椎龍、以及蠻龍。斑龍科僅存活於侏儸紀中期到晚期,化石發現於目前的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等地。斑龍科被大多數研究人員,例如塞里諾、奧利舍夫斯基、霍爾茲…等人,認為是棘龍科的近親。

斑龙科
化石时期:侏罗纪中期到晚期, 170–148 Ma
PreЄ
可能还有贝里亚阶-凡兰今阶的记录
蛮龙的骨架,位于古代生命博物馆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兽脚类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鸟吻类 Averostra
演化支 坚尾龙类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龙类 Orionides
总科: 斑龙总科 Megalosauroidea
演化支 斑龙类 Megalosauria
科: 斑龙科 Megalosauridae
Huxley, 1869
模式种
巴氏斑龙
Megalosaurus bucklandi
Mantell , 1827
演化支
  • 斑龙亚科 Megalosaurinae
    • 斑龙属 Megalosaurus
    • 蛮龙属 Torvosaurus
    • 多里亚猎龙属 Duriavenator
    • 维恩猎龙属 Wiehenvenator
  • 美扭椎龙亚科 Eustreptospondylinae
    • 美扭椎龙属 Eustreptospondylus
  • 非洲猎龙亚科 Afrovenatorinae
    • ?†扭椎龙属 Streptospondylus
    • 非洲猎龙属 Afrovenator
    • 迪布勒伊洛龙属 Dubreuillosaurus
    • 乐山龙属 Leshansaurus
    • 大龙属 Magnosaurus
    • 皮尔逖龙属 Piveteausaurus
    • ?†杂肋龙属 Poekilopleuron
異名
和平永川龙头骨,自贡恐龙博物馆

分類學

湯瑪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1869年建立了斑龍科與斑龍。斑龍科長久以來被當成未分類物種集中地,包括許多沒有親緣關係的屬,例如:傷龍角鼻龍印度龍、甚至伶盜龍。因為斑龍科傳統上被當成複系群使用,因此包含保羅·塞里諾在內的許多科學家,改而採用蠻龍科(Torvosauridae,由詹姆斯·詹森在1985年建立);但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斑龍科仍擁有優先權[1]。因為同種原因,塞里諾與其他科學家也改而採用斑龍超科,而不採用棘龍超科[1]。在2008年,R.B.J. Benson等人認為斑龍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關係無法確定,而某些被歸類於斑龍科的原始棘龍類不應被歸類於此科中[2]。在2010年,R.B.J. Benson等人再度研究斑龍,並提出斑龍科的種系發生學研究[3]

系統發生學

在2002年,R. Allain提出斑龍科的第一個系統發生學研究,範圍是:迪布勒伊洛龍Dubreuillosaurus)、蠻龍非洲獵龍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4]。在2004年,托馬斯·霍爾特(Thomas R. Holtz Jr)等人提出新的定義:恐龍之中,所有接近斑龍,而離棘龍異特龍家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5]。在2005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認為斑龍的化石過去破碎,反對使用斑龍科,而改用蠻龍科,並將蠻龍科的定義為:恐龍之中,所有接近蠻龍,而離棘龍、異特龍、家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1]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 Allain在2002年的研究[4]

斑龍科

蠻龍

斑龍亞科
<font color="white">unnamed

美扭椎龍

迪布勒伊洛龍

非洲獵龍

以下演化樹根據2010年的R.B.J. Benson等人的種系發生學研究[3][6]

斑龍科

美扭椎龍

大龍

扭椎龍

斑龍亞科

多里亞獵龍

非洲獵龍

迪布勒伊洛龍

斑龍

蠻龍

參考資料

  1. Sereno, P.C. (2005). Stem Archosauria—TaxonSearch 存檔,存档日期2009-01-15. [version 1.0, 2005 November 7]
  2. Benson R.B.J., Barrett P.M., Powell H.P., Norman D.B. . Palaeontology. 2008, 51 (2): 419–424. doi:10.1111/j.1475-4983.2008.00751.x.
  3. Benson, R.B.J. .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0, 158: 882. doi:10.1111/j.1096-3642.2009.00569.x.
  4. Allain R.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2, 22 (3): 548–563. doi:10.1671/0272-4634(2002)022[0548:DOMDTI]2.0.CO;2.
  5. Holtz, T.R., Molnar, R.E., Currie, P.J. (2004). "Basal Tetanurae." In Weishampel, D.B., Dodson, P., & Osmolska, H.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71-110.
  6. Benson, R.B.J., Carrano, M.T and Brusatte, S.L. . Naturwissenschaften. 2010, 97 (1): 71–78. Bibcode:2010NW.....97...71B. PMID 19826771. doi:10.1007/s00114-009-0614-x. Supporting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