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苏联项目代号为68бис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第一种巡洋舰,也是最后一种传统的火炮巡洋舰。在北大西洋与北冰洋的恶劣海况下具有良好适航性,与苏联的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配合争夺制海权。1950年代美国与英国喷气攻击机的出现,使得火炮巡洋舰只能担任火力支援与指挥舰角色,它们是美丽的军舰,但是从出生之时就已落伍[1]。但当时部分苏联海军将领仍然认为在全天候航母出现前,巡洋舰於恶劣天气下仍然有其存在价值。原计划建造30艘,後來被赫鲁晓夫取消建造计划时,已完成14艘,2艘在船台上的船壳就地拆除,4艘下水儀装的船体在1959年解體。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
1981年的斯维尔德洛夫级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
概觀
艦種輕巡洋艦
艦名出處人名命名
前型恰巴耶夫级巡洋舰
次型肯达级巡洋舰
同型14艘
結局退役
技术数据
標準排水量13,600吨
滿載排水量16,640噸
全長210米
全寬22米
吃水6.9米
燃料燃油3900吨
鍋爐6座KV-68型
动力2台TB-72型蒸氣輪機,118,100马力,双轴双桨双舵
最高速度33.7節
續航距離18.2节5300海里
33.5节1975海里
乘員1250人
武器裝備12门152毫米57倍径B-38艦炮
安装在四座三联Mk5-bis炮塔;
12门100毫米70倍径CW5-1型防空自动舰炮
安装在6座双联 SM-5-1炮塔;
16门双管37毫米高炮
2套PAT-53-68比斯型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108枚M-1908锚式触发水雷
裝甲中部侧舷水线主装甲100毫米
司令塔装甲150毫米
甲板50毫米
炮塔175毫米
装甲总重量2910吨
其它5台TG300涡轮发电机
4台DG250柴油发电机
150吨淡水
417吨锅炉用水
自持力30天

设计

參考自二战前的意大利巡洋舰之设计概念,是恰巴耶夫级巡洋舰的改进与轻微放大型号。具有相同的主装甲帶、動力系統、侧防护;但是增大燃料储备、全焊接船体、改进水下防护(如有154米长的双层船壳,23个独立的彈藥庫和更多且設計更加複雜的水密隔舱)[2] ,並增裝防空炮与新型雷达。

船只列表

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
1949年开工, 1950年7月5日下水, 1952年5月15日竣工,
1989年拆解
尼古拉耶夫斯克造船厂制造
1948年开工, 1950年8月30日下水, 1952年8月18日竣工。1957年10月至1958年12月该舰在塞瓦斯托波尔改装SA-2防空导弹。改装后称为70E型。拆除了3号主炮塔、4座37毫米炮塔和鱼雷发射管,延长了后甲板室并在其上安装了SM64型双臂导弹发射架,下方是可容纳8枚导弹的弹库。发射架的后方是“散歌”火控雷达,P-12远程搜索雷达安装在后主桅上,探测距离275公里。两座烟囱之间安装了PRV-11型“侧网”测高雷达。
1989年拆解
列宁格勒海军上将造船厂制造
1949年开工, 1950年9月17日下水, 1952年6月30日竣工;
1956年赫鲁晓夫乘此舰出访英国时,英国军情6局的蛙人en:Lionel Crabb朴茨茅斯港水下秘密侦察此舰时失踪。
1961年接受适应热带的改装, 从塞瓦斯托波尔起航, 1962年移交印尼更名为"伊里安查亚"(KRI Irian)号,成为印度尼西亚海军旗舰。由于印尼海军素质差,无法维护和运作这样庞大的军舰(编制舰员1250人),1964年这艘军舰已经失去战斗力,回苏联进行维修。1965年苏哈托发动930政变后,这艘巡洋舰作为海上监狱,关押了大量印尼共产党政治犯,并最终于1970年搁浅,1972年售给臺湾拆船。
  • 日丹诺夫 (Жданов) - 以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命名。
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 -
1950开工, 1950年12月27日下水, 1951年12月31日竣工,
改装为北方舰队旗舰,拆除了3号炮塔,增装了大量电子设备与指挥舱。称 68-У1型。
1991年拆解
作为指挥巡洋舰的日丹诺夫号
列宁格勒海军上将造船厂制造
1950年开工, 1951年6月7日下水, 1952年12月31日竣工,
1989年拆解
1983年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
尼古拉耶夫斯克造船厂制造,
1950年开工, 1951年6月29日下水, 1953年3月27日完工,
1950年代末改装为导弹巡洋舰, 1961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 乌沙科夫海军上将(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 以费奥多·费奥多罗维奇·乌沙科夫命名
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 -
1950年开工, 1951年9月29日下水, 1953年9月8日完工,
1987年拆解
列宁格勒海军上将造船厂制造
1951年开工, 1952年6月29日下水, 1952年12月30日竣工,
1986年拆解
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
1951年开工, 1952年5月15日下水, 1953年12月31日竣工,
1990年拆解
  • 谢尼亚文海军上将(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 named after 德米特里·谢尼亚文
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
1951年开工, 1953年6月15日下水, 1953年12月31日竣工,
改装为太平洋舰队旗舰,拆除3、4号炮塔,改为指挥舱与直升机坪, 改称 68-У2型
1991年拆解
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
1952年开工, 1953年6月25日下水, 1954年12月31日竣工, 1956年访问上海。
1987年拆解
  • 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
1952年开工, 1954年5月24日下水, 1954年11月30日竣工,
1987年拆解
  • 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 -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
1953年开工, 1955年4月24日下水, 1955年9月22日竣工,
1980年代末退役. 1994年去印度拆解,中途于挪威海岸搁浅,后于2011年在当地完成拆解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号
尼古拉耶夫斯克造船厂制造
1951年开工, 1952年11月29日下水, 1954年竣工,
在新罗西斯克海军博物馆

另有5艘未完工即被拆解。

参考文献

  1. USS Missouri at War - 第 114 页
  2. Журнал: «Морской Сборник», 5-6. 1992 г. Тюрин Б.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ие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68-бис. стр.94÷9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