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5师

新四军第5师,全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皖南事变后由鄂豫挺进纵队改编而成,李先念任司令员兼政委,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3、第14、第15旅及第1、第2纵队[1]

新四军第5师
新四军臂章

存在時期1941年-1945年9月
種類游擊隊
功能正式武裝團體
駐軍/總部蘇北、皖南
參與戰役國共內戰
對日抗戰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李先念刘少卿
佩章
臂章新四军標章

概述

1941年4月,由鄂豫挺进纵队改编而成,在鄂豫皖湘赣边坚持抗日斗争。11月,第3纵队同第14旅1个团合编为特务旅。第1、第2纵队亦编入抗大第10分校和第13旅。第5师根据坚持鄂中、豫南基本区,巩固襄河以西,发展鄂东、鄂皖边的方针,积极作战,击退了国军对自兆山根据地进犯,打通了罗山、礼山、和信阳、应山的联系,恢复了大小悟山地区,开辟了鄂皖边抗日根据地。9月,反击国军制造的黄麻惨案,巩固和发展了鄂东根据地。11月,先后粉碎日军对黄坡、黄安和安陆应山边根据地的扫荡。同时以主力一部南下汉川汉阳沔阳地区,发起侏儒山战斗,歼灭汪精卫政权定国军第1师。1942年4月,相继成立了第1至第5军分区,保留第13、第14、第15旅的建制[2]

1944年,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前排右4)与被营救的美军飞行员合影。
1945年1月29日,庆祝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大会。

主力部队发展到12000余人,地方军13000余人。1942年3月,第14旅取得浠水、广济等战斗的胜利,击退国军对鄂东地区的进犯。4月,第13旅和第15旅先后粉碎日军对大悟山根据地和京山、天门汉川的扫荡。5、6月间,又粉碎国军对鄂豫皖边的全面进攻。接着以主力一部挺进鄂南,打开了该地区的抗战局面。7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第5师暂归军委直接指挥。1943年初,第5师进行整编。第5旅同第3军分区合并;第4、第5军分区合并为第4军分区。至年底,部队发展到32000余人[3]

1944年7月,新四军第五师组成豫南游击兵团,积极执行发展河南的任务,开辟了津浦路东以胡冲店为中心的汝南正阳确山地区和津浦路西以竹沟东南之郭仙种为中心的路西根据地。10月,豫南游击兵团改为河南挺进兵团,司令员黄林,政委任质斌兼任。同月19日成立鄂豫皖湘赣军区,第5师兼军区机关,师长李先念任司令员兼政委,辖第13旅和5个军分区、河南挺进兵团。1945年1月,八路军南下支队抵大悟山与第5师会合。4月,第5师以6个团的兵力由大悟山和确山向随县以南、信阳西南敌后挺进,恢复了白兆山和四望山根据地,支援了南阳、老河口地区的国军对日作战。战略反攻开始后,第5师主力部队编组为野战军,积极参加反攻作战,至8月底,共歼日伪军84000余人,部队发展到47000余人。10月,第5师编入中原军区,参加第二次国共内战[4]

最初编制

军政委员会

新四军第5师军政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第5师的集体领导机构。1941年4月30日,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在新四军第5师设立军政委员会,由李先念、任质斌、刘少卿陈少敏四人组成,李先念任书记。1944年1月,增补郑位三为军政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5]

参考文献

  1. 郑建英,陈文柱主编. .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1.06: 127. ISBN 7-80557-384-0.
  2. 黄玉章等主编. .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4.01: 754. ISBN 7-5080-0236-9.
  3. 杨长林主编. .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7.07: 411. ISBN 7-5065-3161-5.
  4. 郑建英,陈文柱主编. .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1.06: 128. ISBN 7-80557-384-0.
  5. 丁星,郭加复主编.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06: 33. ISBN 7-5326-042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