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學

西方對日本審美觀的研究約開始於兩百多年前,雖然日本審美觀在西方被視為一種哲學派別,但日本的美學概念在日本被視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美學是由一系列古老理念組成,包括:

  • 侘(短暫無常和樸實無華的美)、
  • 寂(自然形成的古色和老化的美)、
  • 幽玄(深沉的優雅和纖細)。

侘寂、幽玄及其他理念,建立了日本人判斷品味與美的審美觀。

日本審美觀現在涵蓋了各種各樣的理念;其中一部分是傳統的,而另一部分是現代的,有時也受其他文化的影響。

神道教—佛教

神道教被認為是日本文化的源頭。

神道教強調大自然的完整與道德品格,以及對地景的禮讚,為日本美學奠定了基調。

然而,日本審美觀受日本佛教的影響最大。

佛教傳統中,所有事物都被認為是正從「空」中演變或是正破滅為「空」。

此處的「空」並不是代表空虛或虛無,而是代表著可能性與潛在性。舉例來說,如果潛在性代表海洋,那麼每件事物,就像是由海洋產生的波浪,最終也將回歸為海洋本身。

沒有永遠的波浪。即使波浪達到了最高峰,也不代表這是波浪的完美終點。

大自然被視為一個動態的整體,值得讚嘆與欣賞。

這種對自然的讚賞是許多日本審美觀、藝術和其他文化元素的基礎。

在這種敬意下,藝術(或其概念等同物)的概念也與西方傳統有很大不同(見日本藝術)。

侘寂

侘與寂指的是對日常生活的覺察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意義重疊並融合,直到它們統一成為「侘寂」一詞:將「不完美、無常、未完成」視為美的審美觀點。

萌芽的東西,或荒蕪的東西,可以說,比起盛開的東西更令人感到侘寂,因為它們暗示了人事物的無常與短暫性。

隨著人事物的來去無常,它們也表現出了來去之間的暫態跡象,而這些暫態跡象被認為是美麗的。

在這一點上,美可以是一種處於平凡簡單中所達到的冥想狀態(意識異境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大自然是如此細緻,以至於需要一個安靜的心靈,和一對有修養的眼睛,來看見它們。

在禪宗哲學中,實現侘寂有七個美學原則:

  • 不均齊(Fukinsei):不對稱、不規律。
  • 簡素(Kanso):簡單。
  • 考古(Koko):原始的,經過風化的。
  • 自然(Shizen):不經偽裝粉飾、天然的。
  • 幽玄(Yugen):隱晦而深沉的優雅、不顯著的。
  • 脱俗(Datsuzoku):不被世俗所拘、自由的。
  • 靜寂(Seijaku):平和、寧靜。

這些原則中的每一個,都是在自然界中發現的,但也可用來比喻人性的美德與行為;這反過來表明,通過對藝術的欣賞和實踐,可以灌輸美德和文明;因此,審美觀當中隱含著倫理意義,融入在日本文化的大部分內容當中。

雅是日本傳統審美理想中最古老的理念之一,儘管可能不像粋或侘寂那樣流行。

在現代日語中,這個詞通常被翻譯為「優雅」、「精緻」或「教養」,有時也被稱為「悲痛欲絕」。

對於「雅」概念的最高理想,是要除去任何荒誕或粗俗的事物,以及對禮儀、用語、情感的琢磨來減少粗野,以達到最極致的高雅。

它表現了日本平安時期的時代印記:對於美的敏銳。

「雅」經常與「物哀」的概念密切相關,對於事物的短暫無常有著百感交集的想法,因此人們認為消逝的事物表現出很強烈的「雅」的感覺。

「澀」指的是單純、微妙和不引人注目的美。起源於室町時代(1336-1392),最初指的是酸味或澀味,例如未成熟的柿子。 「澀」仍然保持著其字面意思,並且仍然是「甜」的反義詞。

就像其他日本美學理念一樣,例如粋與侘寂,「澀」可以應用於各式各樣的場合,而不僅僅是藝術或時尚領域。

  1. 「澀」包括以下必要性質:「澀」的事物從整體上看起來很簡單,但它們蘊含著許多微妙的細節,例如紋理,因此平衡了簡單性和複雜性。
  2. 這種簡單和複雜間的平衡確保了人們不會厭倦一個「澀」的事物,而是讓人們不斷發現新的意義和豐富的美,使事物的價值隨著時間而增長。
  3. 澀不可與侘寂混淆。雖然許多侘寂的事物都帶有著「澀」,但並非所有「澀」的事物都是侘寂的。侘寂的事物可能更樸素,有時候甚至刻意過度強調其瑕疵到一個程度,使其看起來好像是人為製造的。 「澀」的事物不一定非得是不完美或不對稱的,儘管它們可以包括這些特質。
  4. 「澀」在「優雅與粗糙」或「外放和內斂」這些對比的美學概念之間遊走。

「粋」是一種日本傳統的審美原則。

「粋」的基礎被認為是在德川時代(1603-1868)的江戶都市商人階級之中成形的。

「粋」表現了簡單自然、精明老練、即興、獨創性。它是短瞬即逝的、直截了當的、有分寸的、自在的。

「粋」的表現不會過度精緻、偽裝、複雜。

「粋」可以用來形容一種人格特質,或用來形容一種行事風格與人為現象。「粋」不用來描述自然現象,但是可以用來表達人類對自然美的欣賞,或對人的欣賞。

「粋」一詞在日本文化中通常用來描述具有那些具有魅力的特質,當應用於人時,視為一種對他們所做與所擁有的事物的高度讚美。

「粋」在自然界中找不到,

「粋」雖然類似於侘寂,但「粋」並不考慮完美與否。「粋」是一個廣義的用語,涵蓋了與才華與教養相關的各種特質。有品味的情慾表現可以是「粋」。從語意上來說,「粋」有著「純粹」的意涵。然而,它也帶有對生命充滿渴望的意涵。

序破急

序破急是一種調和與運動的概念,運用於各種日本傳統藝術。大致翻譯為“開始,突破,快速”,它意味著一個緩慢開始,加速,然後迅速停止的節奏。這個概念適用於日本茶道、劍道、傳統戲劇、雅樂,以及傳統的協作相關詩歌形式,例如連歌和連句(俳諧連句)。

幽玄

幽玄是傳統日本美學中的重要概念。

幽玄的確切翻譯取決使用此詞語時的語境。 幽玄一詞在其發源的中國哲學當中,是被解釋為稱為「昏暗」、「深奧」或「神秘」,在日本和歌的評論當中,它被描述為只能透過詩歌來模糊表達的那些,隱藏於事物當中的深奧。

幽玄同時也是一種詩歌風格(由藤原定家所定義的的十種傳統詩歌形式之一)。

幽玄的意義超越了那些宣稱為幽玄的事物,但幽玄並不是對另一種世界的影喩,而是關於這一個世界,這一次經驗。

下述皆為感受幽玄的途徑:

看著夕陽淹沒在在覆滿鮮花的山頭。

漫步在一個無盡的樹海裡,沒有想過回頭。

站在岸邊凝視著遠方的船消失在島嶼後方。

漫思那些在雲層間忽隱忽現般飛行的野鵝們的飛行路徑,

和竹枝間交疊的細微樹影。

— 世阿彌

世阿彌是戲劇形式「能劇」的創始者,並且撰寫了闡述其戲劇理論的經典著作「風姿花傳」。

他使用大自然的意象作為隱喻。

例如,「銀碗中的雪」比喻著「極致的寧靜」。

幽玄可以解釋為「凝視宇宙之美、與悲哀人生所產生之悲美,所感到的一種神秘深沉的感覺。」

幽玄曾被世阿彌在能劇表演當中,用於詮釋「精緻優雅」。

藝道

藝道指涉各種傳統的日本藝術種類:能劇、花道、書道、茶道、陶藝。

這些種類都承載著道德倫理與審美觀的內涵,並且傳授對於創作過程的鑑賞力。

為了將藝術導入訓練當中,日本武士藉由系統化的重複演練形稽古(Kata)—各種流傳下來的準則範例,就像練習寫考古題一樣,來達到目的,作法如同茶道。

戰技訓練當中納入了藝道—即藝術的途徑,在演練的同時,也漸漸灌輸了美學概念(例如幽玄)和藝術哲學(藝道論)。

這導致了戰技也被稱為武術,甚至今天,大衛洛萊在「劍與畫筆:武術的靈魂」ㄧ書當中表現了武術與其他藝術之間的相似性, 這些藝術都呈現一種隱性互通,而我們可以通過欣賞這種異曲同工之妙來回應這些藝術。

圓相

圓相,也就是圓,象徵著絕對、覺悟、堅強、優雅、宇宙和虛空;

它也用來象徵日本美學本身。禪宗書法家相信「藝術家的人格特質,完全暴露在她或他如何繪製一個圓相。只有一個心靈圓滿的人,才能畫出一個真實的圓相」,有些藝術家每天練習畫一個圓相,作為一種精神鍛鍊。

審美觀與日本的文化認同

由於環境的因素,日本審美觀比起西方審美觀,與大自然的相關性更高。

在作家池上英子的著作當中,她揭示了一段複雜歷史,來說明社交生活如何讓這些美學理念成為日本文化認同的核心思想。她揭示了存在於演藝、茶藝、陶藝之間的關聯,與其如何形塑了一種潛藏的文化習俗,以及禮儀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為何不可分割。她認為在西方文化裡,許多思想元素與觀點,是散落在藝術與政治等各個範疇當中的,而這些元素在日本文化當中,卻是融合為一的。

當西方觀點被引進了日本之後,侘寂美學也被西方價值觀重新審視;因此,近代對於日本審美觀的解釋,不可避免地,也反映了猶太教、基督教與西方哲學的觀點。

美食

許多日本的審美標準,體現在日本料理,同時日本料理也常被用來做美學討論,見懷石料理。

可愛

一種現代現象,自1970年代開始,「可愛」已經變成日本流行文化、娛樂、服裝、食物、玩具、個人裝扮、行為習性一個重要的審美觀點。作為一個文化現象,「可愛」漸漸被日本人接受成為其文化與國家認同的元素之一。

日本作家衫山知之相信,「可愛」是根源於日本文化當中對於和諧的喜好。

東京武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栗田宣義表示,「可愛」是一種魔法咒語,冠上了「可愛」的事物,在日本即被人們接受且渴望。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