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野战纵队。1947年8月5日在山西晋城豫鄂陕军区部队改编组建。

历史

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开始,中原军区第二纵队从北路突围,行程近千公里,1946年7月15日中原局接到中央指示:胡宗南有强兵节节堵击,北上很难通过,且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创立根据地应是中原解放军的光荣战略任务。中央军委也电示郑位三、李先念、戴季英、王震:建议考虑是否可能在陕南建立临时根据地,并通报了陕南敌情和陕南游击队的情况:陕西省工委已在商县、洛南、山阳、柞水和河南卢氏之间,搞起数支“武装”,统一归巩德芳指挥,已由陕甘宁边区派去50余名干部帮助其发展,积极活动,准备建立根据地;当地已组成中共商洛工委,负责人为刘庚、巩德芳、秋宏、王力,可找巩德芳接头,一切情况可知。7月17日进抵南化塘时,又遭到了埋伏在此地和玉皇山一带的敌军胡宗南部的阻击。与敌军展开了顽强搏斗,摧垮了敌人的防线,突出重围。7月23日部队到达商南县白鲁础时,见到前来接应的陕南游击队第三大队分队长刘山;中原局在商南县白鲁础召开会议,讨论贯彻中央指示,在陕南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会议决定将部队分散为7支,在镇安、郧西、商南、山阳等地开辟地域,发动并依靠群众,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7月24日到达山阳县龙山地区桐木沟口,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原局决定:中原局书记郑位三与夫人蒲云、中原局组织部长陈少敏离队养病,由陕南游击队负责掩护;为此,刘占山过桐木沟上南坡,找到游击大队长谭道鹏的亲戚朱达德,朱达德将郑位三和陈大姐等领进自己家所在的查湾小沟隐蔽住了约有十二三天,又转移至桐木沟垴的张世开家。25日抵达今丹凤县毛栗岗李家村时,与陕南游击队中队长张青山所带的30多名游击队员相遇。李先念于7月28日在丹凤县花园岭油房坊会见了陕南工委书记、陕南游击队政委王力。陕南游击队下辖三个大队,两个独立大队,共1000余人。8月2日在留仙坪与巩德芳率领的陕南游击队会师。8月3日,李先念主持中原局会议部署创建豫鄂陕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初步确定分三个军分区,并委派了各个军分区的负责人。在会上李先念指出:要认真贯彻中央指示,将部队以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分散发动群众,打击民团小部队,建立根据地。8月上旬,陕西省工委书记汪锋奉中央命令,到陕南主持豫鄂陕边区工作。中原局派干部旅旅长张文津、干部旅政治部主任吴祖贻为中原解放军的谈判代表,毛楚雄化名李信生作为张文津的警卫员随行,携带军调部武汉第九执行小组旗帜、符号、文件,由杨泗庙刚参军的青年农民肖善义做向导带路,8月7日从镇安县杨泗庙出发赴西安与胡宗南谈判,行至宁陕县东江口镇,被驻守该镇的胡宗南部整编第61旅181团四连连长李清润扣押。经胡宗南电准团长岑运应,于8月10日四连连长李清润带人在东江口城隍庙旬河旁的河滩里挖了4个坑,当夜秘密将4人推入沙坑中活埋。[1]

8月上旬,李先念与巩德芳派陕南游击队参谋韩彬山山阳县中村银花地区,联系当地党组织、游击队与中原突围部队配合建立基层政权。随后,三分区政委方正平率部至中村一带活动。迅速建立了银花、中村等六个乡政权。原国民党中村乡长席学孔率部投诚,随即被任命为山阳县副县长,他积极为部队筹粮,解决了部队吃粮困难。郧商县委动员妇女组织起来,为部队缝棉衣,做军鞋,还办了一个被服厂,一个月时间赶制了近千套棉衣。商山县筹集了80多万斤粮食。方正平将此情况报告中央。毛泽东亲自批示:“速将银花经验通知一切部队照办,愈快愈好,迅速建立根据地。”

由于李先念病情日益恶化,中央决定由陕西省委书记汪锋接替李先念的工作,李先念回延安治病。1946年9月22日,在封地沟召开团以上干部和机关干部出席的豫鄂陕边区党委扩大会议,正式宣布成立豫鄂陕边区党委、豫鄂陕军区和豫鄂陕行政公署。司令员文建武,政治委员汪锋,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先瑞(后闵学胜任参谋长),副政治委员方正平,政治部主任张树才。军区机关驻今丹凤县大峪乡封地沟,后迁蔡川乡上庄坪。辖:[2]

  • 第1军分区:8月3日,中原局决定将安康柞水蓝田临潼以西地区为一分区,由王震所率三五九旅在此创建根据地。三五九旅在袭占镇安县城后率部西进,于8月7日分两路由镇安县挺进宁陕县。8月11日从石泉县两河口渡过汶水河,进入洋县境内。副旅长徐国贤率部取道宁陕县北部,于8月11日在林口子(今属四亩地镇北部秦岭山巅)进入周至县境内。后经中央批准,三五九旅于9月17日回到延安。8月8日中原局在在镇安县七里峡(今米粮镇驻地)以13旅38团重新成立第一军分区,辖手枪队和8个支队。司令员吴世安,政治委员张树才/萧元礼,副司令员曾广泰兼参谋长/秋宏,副政治委员萧元礼兼政治部主任/胡明达。首先成立镇(安)郧(西)旬(阳)工作委员会、镇郧旬支队和镇旬游击大队,在安康、旬阳等地开辟根据地。1947年2月,第一军分区撤销。
  • 第2军分区: 1946年8月3日在今丹凤县留仙坪成立,辖商县支队、蓝洛支队、商洛支队、商南支队、古城支队。司令员巩德芳,政治委员刘庚(西北局派来的民运科长),副司令员夏世厚薛兴军,副政治委员秋宏,参谋长赖春风,政治部主任夏农苔。中原局机关在以留仙坪、封地沟和北宽坪为中心的第二军分区活动。1947年2月,第二军分区撤销。
  • 第3军分区: 1946年8月3日,在山阳县中村吴家坟成立,辖第四十五团、商山支队、郧商支队、郧山支队、山阳支队。司令员周光策,政治委员方正平/王力,副司令员齐勇兼参谋长,副政治委员王力/丁先国,政治部主任许道琦。1947年2月,第三军分区撤销。
  • 第4军分区:黄霖奉命率领新四军五师河南军区主力2000人,会合闵学胜带领的中原突围南路部队第一纵队第3旅第8团、第2旅第6团、警卫团一部和第15旅一部渡襄河受阻转道北上8月6日到达鄂豫陕根据地的2 500余人,在西荆公路以东的豫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在丹凤县庾家河创建豫鄂陕军区第四军分区。辖第六、第七、第八团和洛北支队。黄霖为第四地委书记兼第四军分区政委,闵学胜为军分区司令员。四分区地处伏牛山崤山熊耳山的结合部,包括卢氏灵宝栾川洛宁嵩县等。胡宗南在豫西成立了“十二县联防剿共指挥部”,以邓县、内乡、卢氏、嵩县等保安团向四分区包围。至1946年11月将豫西十三县联防剿共指挥部各保安团全部击溃,解放了大半个卢氏县,打开了四分区的局面。1946年12月15日,中央军委转发四分区战斗总结通报,肯定四分区在开辟鄂豫陕根据地的过程中集中优势兵为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经验。1946年12月闵学胜调到鄂豫陕军区任参谋长,黄霖兼任鄂豫陕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四分区部队搞来棉衣什么颜色都有。黄霖说:“甭管什么颜色,穿在身上冻不着就行,有棉衣、有被子、有菜金,这已经比其它分区不知好多少倍了。”韩东山后接任政委,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水泉,副政治委员许子威/张忠,政治部主任吴钊统。1947年2月,第四军分区撤销。
  • 第5军分区:中原局指示突围到鄂西北的第一纵队第15旅旅长王海山率领第43、第44团入陕归建,9月18日至19日,从房县出发,经白河县冷水渡过汉江,进入豫鄂陕边区。按照9月19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关于在柞水镇安佛坪宁陕四县之间建立根据地的指示,豫鄂陕区委决定以宁陕县东江口为中心建立第五分区,辖区为西安-柞水-镇安-旬阳以西。 9月底在柞水县在镇安县七里峡组成第5军分区。1946年10月上旬,王海山率部经山阳镇安仁河口、安康县马坪、汉阴县铁炉坝(今属宁陕县),10月15日深夜,43团三营奉孙光团长命令,包围了洵江乡公所,16日拂晓发起攻击,全歼乡公所和一个保安中队,俘敌20余人,摧毁碉堡10余座,缴获步枪17支,子弹2900余发,手榴弹10枚,电话机1部及稻谷9500多公斤。10月17日,十五旅主力到达江口,在东江口小学操场召开群众大会。第五地委在此宣布成立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东江口中心县政府。十五旅供给部政委李震远任县委书记,陈任远、刘昌煦、王心田、姚春亭为委员;五分区办事处主任陈任远兼任县长,以十五旅四十四团1个连为基础,组建县游击大队,四十四团参谋长刘昌煦任游击大队队长。[3]遭国军大规模的进攻,县委、县政府无法立足,10月22日撤离东江口。第五军分区辖第十五旅、第三支队、第六支队、第九支队、长柞游击队、东江口中心游击大队和机关支队。司令员王海山,政治委员汤成功,副司令员孙光,参谋长寇惠民,政治部主任李庆柳。1947年2月,第五军分区撤销。
  • 第一野战纵队:1946年12月,豫鄂陕军区以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主力5000余人为基础,组建豫鄂陕军区第一野战纵队,下辖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支队。司令员黄霖,政治委员方正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夏世厚,政治部主任翁可业。1947年1月14日,野战纵队在卢氏县五里川召开誓师大会。会后,黄霖率5000余人的第一野战纵队跳出包围圈东进。1月18日晚,占领栾川镇。19日,击溃庙子镇敌两个保安大队。20日,攻克南山核桃凹寨。22日,野战纵队在栾川一带度过了1947年春节。2月14日,豫鄂陕军区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第一野战纵队北渡黄河。黄霖率野战纵队经兰草白土义马到达黄河南岸狂澜渡。在太岳军区独立第12旅进抵陇海铁路的接应掩护下,第一野战纵队及边区直属机关3500余人,于2月20日由新安县刘皇岭地区北渡黄河。1947年3月,第一野战纵队到山西晋城后撤销。
  • 豫鄂陕军区陕南指挥部:1947年2月5日,豫鄂陕边区委决定成立该指挥部。司令员巩德芳,政治委员刘庚。豫鄂陕军区机关随主力部队北渡黄河后,指挥部统一指挥豫鄂陕边区的军事斗争。

1947年2月,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率军区独立第十二旅和太岳四分区独立二团进驻邵原地区,在王屋县委、县政府的配合下,侦察敌情、筹备物资、修造渡船、组织船工,用十来天时间就做好了一切准备。2月19日晚,十二旅与独立二团分两路发起突然袭击,一举歼灭黄河南岸敌河防守备部队后,留少量部队控制沿黄渡口,主力急行军进抵陇海铁路沿线。2月20日上午,在新安县刘皇岭与文建武汪锋所率的第一批突围部队会合。当晚,掩护“文、汪”部顺利北渡,在王屋县稍加补充休息,于3月6日进入晋城休整。1947年3月11日,毛泽东急电:“刘伯承、邓小平和陈赓、谢富治等,陈、韩所率突围部队3000余人,有被敌歼之危险,务必派部队援救。”此时黄河对岸的敌人遭我接应部队第一次偷袭后,已加强了河防守备。3月12日夜晚,对岸东沃守敌在村内看戏未归,太岳四分区独立二团迅速渡河攻下石井镇,直插硫磺岭一带制高点,很快控制了渑池新安县北部方圆30多里的地区。陈、韩突围北渡部队按原计划接近黄河时,有一股敌人假冒太岳接应部队,突然发动袭击。“陈、韩”部情况不熟、地理不熟,立即重返伏牛山区。而独立二团却被敌当成了突围部队,集中四个保安团和一个正规团向硫磺岭和横山扑来。独立团依靠有利地形,以一个团的兵力打退敌五个团的五次进攻,后感觉接应无望,经请示上级后趁天黑时分撤回。3月19日,“陈、韩”部趁敌麻痹,再次从嵩山出发,日夜兼程重返黄河渡口,终于与我接应部队接上头,顺利渡过黄河。至此,鄂豫陕军区部队分两批在豫西渡黄河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在山西省晋城地区北石店镇南石店村整训。

1947年5月16日,中央复电同意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为中原局常委,书记邓小平、郑位三、李先念、李雪峰为第一、第二、第三副书记。标志着以郑位三为书记的前中央局的结束。5月23日,李先念、陈少敏、戴季英、刘子久从邯郸抵达晋城。晋城高干会议从5月29日至8月1日。7月25日,郑位三、李先念致电“刘邓并徐滕薄王、中央”,报告豫鄂陕军区主力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标志着豫鄂陕军区历时1整年结束。

194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组建第8、第11、第12纵队。8月3日豫鄂陕军区主力7000余人正式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员赵基梅,政治委员文建武(未到职)/刘建勋,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韩东山,副政治委员郑绍文,政治部主任张树才

  • 第34旅:第二纵队第13旅改编。旅长吴世安,政委杨焕民。38团团长曾广泰、39团团长汪昌桂 100团参谋长马凯(1947年11月27日光山泼陂河阻敌牺牲)
  • 第35旅:第3旅第7团、第15旅第45团、第1纵队第3旅第8团合编。旅长闵学胜/李学先,政委汤成功,副旅长李学先。 105团团长吴琨(1947年11月27日光山泼陂河阻敌牺牲)

1947年8月4日上午,部队召开“追悼死难烈士和部队挺进中原”誓师大会,由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李先念致悼词,郑位三作动员报告,舞台中央悬挂着“打回中原去,为死难烈士报仇"的横幅。8月5日,第12纵队离开晋城。11月下旬进入大别山区,在河南省光山县文殊寺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会合。12月6日,第12纵队与中原独立旅在湖北省黄安县华家河会师,组建江汉军区,所属部队改编为军分区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番号撤销。

参考文献

  1. “陕西宁陕县江口烈士陵园 毛泽东侄子毛楚雄牺牲后长眠于此”,搜狐网,2019-03-26
  2. 陕西省军事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军事志》 (下册),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在陕人民解放军”。
  3. “党史遗址: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旧址”,安康党史网,2019-04-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