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子午線

本初子午線英語:),即0度經線,亦稱格林威治子午線本初經線,是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條經線(亦稱子午線)。本初子午線的東西兩邊分別定為東經西經,於180度相遇。從北極開始,本初子午線會經過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利布吉納法索多哥迦納共8個國家,然後直至南極。除了定義經度,格林尼治子午線亦曾作為世界時間標準使用。理論上來說,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正午是指當太陽橫穿格林尼治子午線時的時間。然而因為地球自轉速度並不規則,現在的世界標準時間基準已由協調世界時取代。

本初子午線的位置
本初子午線、赤道及東亞部分都市位置圖(主要文字為中文地區)
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線

不像緯度起點(即赤道)可由地球自轉軸決定,理論上任何一條經線均可定為本初子午線,故此在歷史和政治上曾對此線有不同定位,歐洲各國、甚至不同系統的海員都有自己的「本初子午線」,後來英國展開了全世界的擴張,成為了日不落帝國後,統一的經線也就日益重要,1851年御用天文學家艾里(Sir George Airy)在格林威治天文台設置中星儀,並以此確定格林威治子午線,也因為當時超過三分之二的船隻已使用該線為參考子午線,在1884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22國投票同意正式定之為經度的起點,從此格林尼治子午線成為了標準,不過邁向國際化也代表未來格林尼治將不再是英國的,座標的變動也非政府所能決定的了。特別的是,國際子午線會議當時來自25個國家共41位代表參與了會議,但法國代表在投票時棄權,因故在1911年之前法國仍以巴黎子午線做為經度起點,後來法國才漸漸接納格林尼治子午線。

其它參考經線

格林尼治子午線並非唯一的參考子午線,歷史上和現代亦有其它作為經度起點之用的經線。

  • WGS84 0度經線,位於格林威治子午線以東102.5米[1]。該線所形成的平面穿過地球中心,而非以天頂為參考點。因為格林尼治子午線隨著歐亞大陸板塊移動,兩者正以每年約一厘米的速度接近。
  • 哥本哈根,格林威治以東12°34'32.25"。
  • 耶羅島(El Hierro),格林尼治以西17°39' 46"。
  • 耶路撒冷,格林威治以東35°13' 46",聖墓教堂的大圓頂。
  • 馬德里,格林威治以西3°41' 16.48"
  • 奧斯陸,格林威治以東10°43' 22.5"
  • 巴黎,格林威治以東2°20' 14",詳見巴黎子午線
  • 羅馬,格林威治以東12°27' 8.04"
  • 聖彼德堡,格林威治以東30°19' 42.09",詳見普爾科沃子午線
  • 印度烏賈因,格林威治以東75°47'
  • 華盛頓特區,格林威治以西77°3' 2.3",詳見華盛頓子午線
  • 北京[2],格林威治以东116°23'。

界线所经

北极点南极点,本初子午線依次经过:

坐標 國家、領土、海洋 注釋
90°0′N 0°0′E 北冰洋
81°39′N 0°0′E 格陵蘭海
72°53′N 0°0′E 挪威海
61°0′N 0°0′E 北海
53°45′N 0°0′E  英國 坦斯特爾皮斯黑文,途中穿越格林威治
50°47′N 0°0′E 英吉利海峽
49°19′N 0°0′E  法國 濱海維萊爾加瓦爾涅
42°41′N 0°0′E  西班牙 西林德羅峰卡斯特利翁-德拉普拉納
39°56′N 0°0′E 地中海 瓦倫西亞灣
38°52′N 0°0′E  西班牙 埃爾韋爾赫爾卡爾佩
38°38′N 0°0′E 地中海
35°50′N 0°0′E  阿尔及利亚 斯提迪耶堡巴傑莫赫塔爾附近的阿爾及利亞-馬利國界。
21°50′N 0°0′E  
14°59′N 0°0′E  布吉納法索
11°6′N 0°0′E  多哥 約600公尺。
11°6′N 0°0′E  加纳 約16公里。
10°57′N 0°0′E  多哥 約39公里。
10°36′N 0°0′E  加纳 本普魯克附近的多哥-加納國界到特馬
穿越沃爾特水庫。(7°48′N 0°0′E
5°37′N 0°0′E 大西洋 赤道相交於0°0′N 0°0′E,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相交点被称为空虛島
60°0′S 0°0′E 南冰洋
68°54′S 0°0′E 南極洲  挪威聲稱擁有毛德皇后地

其它星體

人類亦為太陽系其它星體定義本初子午線。和地球的一樣,這些本初子午線並沒有特殊的物理意義。

  • 月球的本初子午線是月球對著地球一面的中線。
  • 火星的本初子午線為經過隕石坑Airy-0的經線。

參見

參考網站

  1. . gpsinformation.net. [2006-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9).
  2. . news.eastday.com. [201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