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

北冰洋英語:)又稱北極海Arctic Sea)、北大洋北極洋,位於北極圈內,大致以北極點為中心。北冰洋是世界五大洋中最小最淺的[1]。積1405.6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大洋積的3.6%。平均深度1200-1300米,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深處為南森海盆,深度為5450米。

北冰洋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將北冰洋視為,不過一些海洋學家稱之為「北極陸間海」或是「北極海」,分類為陸間海或是大西洋河口灣[2][3]

北冰洋有巴倫支海波弗特海楚克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格陵蘭海哈得遜灣哈得遜海峽喀拉海拉普捷夫海白海巴芬灣边缘海陆间海

洋上有長年不化的冰層,占北冰洋積的三分之二,厚度多在2-4米左右。中央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是永久性的海冰。水溫大部分時間在0℃以下。當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瓦解的冰山就隨之流入大西洋,給航運帶來威脅。1912年4月15日,鐵達尼號客輪就是撞到漂流冰山發生鐵達尼號沉沒事故沉沒的,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北冰洋島嶼很多,数目僅次於太平洋,面積達400萬平方公里。主要島嶼有格陵蘭島斯瓦尔巴群岛北极群岛等。

历史

欧洲历史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北极地区大部分都是未探明的,那里的地理情况也都是依据推测。公元前325年,来自马赛皮西亞斯曾经记录过向北前往他所称的“图勒”的地方的一次旅行,在那里太阳每天仅仅落下3个小时,水被一种冻结的物质所取代,“在其中,人既不能行走也不能航行”。他说描述的零散的海冰,可能是现今所知的“极小冰山”或“较小冰山”。他的“图勒”可能是挪威,也有可能是法罗群岛设德兰群岛[4]

伊曼纽尔·鲍恩的1780年的北极地图,其中将北冰洋标为“北海”。

早期的地图学家不是很确定是否应该将北极区域画为陆地(比如约翰内斯·鲁伊希的1507年地图,或杰拉杜斯·麦卡托的1595年地图)还是水域(比如马丁·瓦尔德泽米勒的1507年世界地图)。欧洲商人热切的渴望有一条到达“契丹”(即中国)的北方通道,使得地图在北极区域多画为水域。到了1723年,制图家们(比如约翰·霍曼)将地图的北面边缘标为广闊的海洋。

在这一时期,极少数深入北极圈的探险仅仅发现了几个小岛,比如新地岛(11世纪)和斯匹次卑尔根岛(1596年)。即使这些岛被浮冰所包围,但他们的北面边界仍不是很清楚。航海图制作者通常比那些充满幻想的地图学家更保守些,他们倾向于将这个区域留作空白,仅仅勾勒出断断续续的已知海岸线。直到1933年,最後一片被探索的北極島嶼——北地群島被納入蘇聯版圖。

缺乏对漂浮冰垒的北面的了解使得猜测很多。在英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有关“开放的极地海洋”的传说一直流传。长时间担任过英国海军部二秘的约翰·巴洛在1818至1845年间一直在促进探险活动以搜寻这一海洋。

2006年9月20日,歐洲環境衛星發回的圖片顯示,歐洲北部至北冰洋一帶的永凍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鬆動融化。

2012年8月27日,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顯示在8月26日的衛星觀測,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已經縮減至只有410萬平方公里,北冰洋夏季的海冰量已減少超過百分之四十。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科米索(Joey Comiso)表示,2012年北極的夏天氣溫未見出現不尋常高溫,北冰洋夏季的溶冰量更令人驚訝。冰雪數據研究中心指出,此現象是長期氣候暖化的強烈信號,不少科學家均預測2020年至2030年可能會出現夏季北冰洋徹底無冰的情况。

自然地理

北冰洋海底地形
北冰洋周边国家

北冰洋形状似椭圆形,沿着短轴方向,有一系列长条形的海岭;主要有三条:

  • 罗蒙诺索夫海岭:大约从新西伯利亚群岛穿过北极,至格陵兰岛北岸,岭脊距海面1000~2000米。
  • 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从亚洲一侧的弗兰格尔岛格陵兰岛一侧的埃尔斯米尔岛附近,与罗蒙诺索夫海岭汇合。
  • 北冰洋中脊:位于罗蒙诺索夫海岭另一侧,从勒拿河口到格陵兰岛北侧,与穿过冰岛的北大西洋海岭连接;长约2000公里,宽约200公里。

靠亚欧大陆一侧的为欧亚海盆,深约4千米,最深处在斯瓦尔巴群岛以北(北冰洋最深处);靠北美洲一侧为加拿大海盆。很多海底峡谷分割着北冰洋大陆边缘,最大的斯瓦太亚·安娜峡谷,位于喀拉海北部,长度超过500公里。

北冰洋海底大陆架很广阔,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面积的1/3,深海区在大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亚欧大陆以北,大陆架从海岸一直延伸约1000公里,最宽处可达1200多公里;在阿拉斯加以北,大陆架比较窄,只有20多公里。

气候

北冰洋处高纬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加上夏季冰雪融化消耗大量热量,所以气温比地球上其他区域低。冬季极夜期长179天,冷月份(1~3月)平均气温约为-40℃,近海区为-30℃,最低温度为-53℃。夏季极昼期长180天,暖月份(7~8月)平均气温在极地附近为0℃,沿岸地区为7℃。

云雾天多是北冰洋夏季典型的天气;疾风很少,月平均风速为4.5米/秒。暴风雪容易发生在边缘地区,尤其在冷暖气团交汇处。

反气旋控制着北极上空,冬天在西伯利亚上空发展为强大的反气旋中心,在西伯利亚和极地反气旋之间,形成了由西向东延伸的低压槽,把从大西洋的暖湿空气带到北冰洋;同时大西洋暖流的延伸,北极的寒冷气候有所缓和;所以北半球的冷源不在极地,而在亚洲的维尔霍扬斯克。

主要港口

在北冰洋沿岸有許多的港口港灣[5]

美國

美國的阿拉斯加鄰近北冰洋,主要港口有巴羅71°17′44″N 156°45′59″W)及普拉德霍湾70°19′32″N 148°42′41″W)。

加拿大

加拿大船隻會停靠在曼尼托巴邱吉爾市邱吉爾港58°46′28″N 094°11′37″W),努納福特努納福特73°04′08″N 084°32′57″W[6]西北地区圖克托亞圖克69°26′34″N 133°01′52″W)或因紐維克68°21′42″N 133°43′50″W)。

格陵蘭

格陵蘭的主要港口是努克(努克港,64°10′15″N 051°43′15″W)。

挪威

挪威本土中的港口有希尔克内斯69°43′37″N 030°02′44″E)及瓦爾德70°22′14″N 031°06′27″E)。在弗拉姆海峽對面的斯瓦巴群島也有朗伊爾城78°13′12″N 15°39′00″E)。

俄羅斯

俄羅斯在北冰洋的不同海域中也有許多的港口:

生物

北極的三隻北極熊靠近美國海軍檀香山號潛水艇

北冰洋的瀕危物種海象,此地方的生態系很脆弱,變化很慢,因此要從破壞中復原也很緩慢[5]獅鬃水母在北冰洋水的數量很多,條紋錦鳚是锦鳚科中唯一生存在海中的物種。

北冰洋除了浮游植物以外,其他的植物很少[7]。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重要的一部份,在北冰洋的數量相當多,也提供了河流及太平洋和大西洋上洋流中的養份[8]。在夏天時,白天會持續約半年,因此浮游植物可以長期進行光合作用,可以快速的繁殖,不過在冬天也會有半年沒有陽光,因此浮游植物很難獲取到足夠的陽光[8]

天然資源紛爭

礦藏、天然氣、魚及夏季航道也會出現在北極海。美國俄國加拿大丹麥挪威均在北極海的不少部份聲稱擁有領土,各國屢就北極控制權發生爭議。但沒有國家可證明其大陸架伸延到北極國際法規定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北冰洋勘探小組周四乘小型潛艇,將裝有俄羅斯國旗的容器,放到北冰洋底宣示主權。

2007年8月11日加拿大宣稱將會在北極興建兩座軍事設施,以宣示加國在北極的主權。次日,丹麥派遣一支由科學家組成的探險隊前往北極冰層,展開歷時1個月的考察任務,以尋找有關丹麥擁有北極地區主權的證據。

環境議題

北冰洋的冰正在漸漸減少,多年來在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也有季節性的破洞[9]。北冰洋冰的減少會使地球的反照率下降,可能在全球暖化上有正回授的效應[10]。研究發現北冰洋在2040年時會完全沒有浮冰,是人類歷史中頭一次出現這樣的情形[11]

北冰洋溫度的提高會造成大量的融冰水進入北冰洋,也許會破壞全球的溫鹽環流,可能會造成全球氣候的嚴重影響[10]

若北冰洋浮冰減少及海平面上昇到一定程度,在水域上的氣旋(例如2012年北極海強烈風暴)效應會變大,海水也可能會破壞河岸上的植物(例如馬更些河三角洲),风暴潮也會更強烈[12]

其他的環境議題和北冰洋的放射性污染有關,例如俄羅斯卡拉海的放射性廢料[13]冷戰時在新地岛核试验[14]。此外,2012年夏天時殼牌石油計劃在楚科奇海和博福特探戡原油,環境組織為了保護附近居民及野生動物,以及北冰洋的溢油事件提出訴訟[15]

参考文献

  1. Michael Pidwirny. . www.physicalgeography.net. 2006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9).
  2. Tomczak, Matthias; Godfrey, J. Stuart. 2. Delhi: Daya Publishing House. 2003 [2007-05-31]. ISBN 81-7035-30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30).
  3. .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As an approximation, the Arctic Ocean may be regarded as an estuary of the Atlantic Ocean.
  4. Pythe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ndre Engels. Retrieved 16 December 2006.
  5. . [2014-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6. . [200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10).
  7. Microbes flourish under Arctic sea ice; Scientists shocked to find phytoplankton thriving under frozen surf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uly 28th, 2012; Vol.182 #2 (p. 17) Science News
  8. Physical Nutrients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rofessor Terry Whiteledg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Retrieved 7 December 2006.
  9. Clean Air Online – Linking Today into Tomorrow
  10. Earth – melting in the hea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ichard Black, 7 October 2005. BBC News. Retrieved 7 December 2006.
  11. Russia the next climate recalcitra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eter Wilson, 17 November 2008, The Australian. Retrieved 2 February 2009.
  12. Lauren Morello. . Climate Central. 2013-03-05 [201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13. 400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radioactive waste threaten the Arctic are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omas Nilsen, Bellona, 24 August 2001. Retrieved 7 December 2006.
  14. Plutonium in the Russian Arctic, or How We Learned to Love the Bom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radley Moran, John N. Smith. Retrieved 7 December 2006.
  15. Tim Phillips, "Alaska Natives Sue Federal Government for Approving Shell's Insufficient Clean-Up Plan for a Potential Oil Spill in the Arctic Oce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tivist Defense, July 11, 2012.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北冰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