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质半导体

杂质半导体英語:)又称外质半导体,是掺杂了杂质的半导体,即在本征半导体中加入掺杂物,使得其电学性质较无杂质半导体发生了改变。

掺杂

若在純矽中摻雜(doping)少許的施子(即五價原子,最外層有5個電子的原子)如磷、砷、銻,施子的一個價電子就會成為自由電子,如此形成N型半導體,自由電子為N型半導體中導電的主要載子(多數載子)。

若在純矽中摻雜少許的受子(即三價原子,最外層有3個電子的原子)如硼、鋁、鎵、銦,就少了1個電子,而形成一個電洞(Hole,或稱電孔),如此形成P型半導體,電孔為P型半導體中導電的主要載子(多數載子)。

因摻雜前的本質半導體與雜質皆為電中性,摻雜後的外質半導體也為電中性。

参考來源

文献
  • Muller, Richard S.; Theodore I. Kamins. 2d. New York: Wiley. 1986. ISBN 978-0-471-88758-4.
  • Sze, Simon M. . John Wiley and Sons(WIE). 1981. ISBN 978-0-471-05661-4.
  • 上冊:施敏; 伍國珏; 譯者:張鼎張、劉柏村. . 臺灣: 國立交通大學. 2008-08-01 [2008]. ISBN 978-986-843-951-1 (中文). (繁體中文)
  • 下冊:施敏; 伍國珏; 譯者:張鼎張、劉柏村. . 臺灣: 國立交通大學. 2009-04-14 [2009]. ISBN 978-986-843-954-2 (中文). (繁體中文)
  • Turley, Jim. . Prentice Hall PTR. 2002. ISBN 978-0-13-046404-0.
  • Yu, Peter Y.; Cardona, Manuel. . Springer. 2004. ISBN 978-3-540-41323-3.
  • Neamen, Donald A. .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3. ISBN 0-07-232107-5.
引用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