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南宋)

李光1078年-1159年),字泰發,一作字泰定,號轉物老人[1],男,越州上虞(今浙江東南)人,南宋政治人物。與李綱趙鼎胡銓並稱「南宋四名臣」。

生平

元豐元年(1078年)十一月,生。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及第,調岳陽尉。政和元年(1111年),轉通仕郎、調開化令。五年(1115年),召還朝,除監西抵當所,辭不受。六年(1116年),改宣教郎。七年(1117年),調知常熟縣,朱緬父朱沖仗勢暴橫,光械其家僮,沖怒,光不為屈,改京東西路提舉學事司管勾文字。重和元年(1118年),改奉議郎。宣和二年(1120年),除太常寺博士、轉承議郎。六年(1124年),遷司封司員外郎,首論士大夫諛佞成風,至妄引荀卿「有聽 從,無諫諍」之說,以杜塞言路;又言怨嗟之氣,結為妖沴。少宰兼中書侍郎王黼惡之,出光知陽朔。值李綱以論水災去職,居義興,遇光于水驛,居數日,定交而別。七年(1125年),召還,轉司勛司員外郎,遷符寶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擢權右司諫。金人圍太原府,救援未果,上言“三鎮之地,祖宗百戰得之,一旦舉以與敵,何以為國?望詔大臣別議攻守之策,仍間道遣使檄河東、北兩路,盡起強壯策應,首尾掩擊。”。三月,除侍御史,轉朝奉郎。彗出寅、艮間,耿南仲輩皆謂應在外夷,不足憂。光奏:「孔子作《春秋》,不書祥瑞者,蓋欲使人君恐懼修省,未聞以災異歸之外夷也。」疏奏。八月,謫監汀州酒稅。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擢秘書省少監。二年(1128年)三月,知江州,言者論其黨附蔡攸,吳敏為相后引為助,未機,詔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宮。三年(1129年)四月,除侍御史,以道梗不得赴。是月,以直龍圖閣知宣州事。四年(1130年)四月,軍賊戚方犯宣城,光遣州兵馬監押呂執中招之,方祥受招,實慾攻城,執中覺其詐,僅得脫,衙前石振為戚方所執,俱告以城中虛實,戚方率軍至城下,光盡徒城外居民入城,城中有建康府潰散班直百餘人,光以其首王逸為統制,令州官寓客分守城壁,僧道居民皆執仗登城,方攻之不克,光令一吏偽具知州事登城,招戚方以語,方訴以糧乏,遂出米肉銀幣犒之,方睥睨不已。王逸曰“賊非退也,且未可解嚴,更當謹備”。戚方果令伐木為具,遂圍城。矢注如雨,城中皆負戶而汲,城中民兵以砲擊賊,賊甚苦之,然亦未退。五月,統領官巨師古統兵三千自平江府往救,命朝請郎、直龍圖閣、統領赤心軍馬劉晏自常州以所部赴之,晏先至城下,未安營壘,乘賊不意,自城南轉城西,直趣城北,直取方之大營,方大驚退走,劉晏恃勇,慾以生擒戚方,以單騎追之。賊見官軍不多,自駱駝山設伏,以斷其歸路。戚方率親兵迎戰,劉晏不敵,退至天寧寺,馬陷淖不出,橋左有伏賊以鉤槍搭劉晏,晏徒手殺數十人以無援被害。巨師古統兵踵至,與戚方戰于城下,不勝,遂率軍入城。數日後再與戚方戰,方三戰三敗,遂退去。光以守禦之功,升右文殿修撰。九月,充徽猷閣侍制、改知臨安府。

紹興元年(1131年)正月,因與兩浙西路安撫大使劉光世不和,移知洪州。未赴,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八月,知饒州。九月,移知婺州,未機,試吏部侍郎。二年(1132年)二月,試禮部尚書,未機,出為淮南西路招撫使。三月,與副使王燮設計擒苗劉餘黨、武德大夫、忠州刺史、閣門宣贊舍人、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司都統制韓世清于宣州,得舟九百艘、帛七千匹,充端明殿學士、江南東路安撫大使、知建康府兼壽春府滁濠廬州無為軍宣撫使。四月,左朝奉大夫、知太平州事張錞贓污不法、州民苦之。又與武經郎、州兵馬鈐轄趙子絅不和,遂劾罷之,趙激怒諸軍,執錞領州事。軍士陸德等縱火作亂,殺當塗令鐘大猷,閉城自守。光聞變,遣統制官耿進、右奉議郎、通判建康府事錢需率兵從水陸討之。朝廷訪聞錞行不法事,遂罷之,詔陸德等特與放罪,既而聞德等不服。乃命武德大夫、知池州事王進合兵進討,又詔光親往視師,未行而城破,陸德被執以獻伏誅,子絅與錞皆勒停,光上進及軍士五千八百餘人功狀于朝。九月,以昔為侍御史時不言蔡京之罪,及秦檜罷相,含恨與訟故,稱李綱凜凜有大節、四裔畏服。坐以與其儕類,結成黨興,牢不可破。落職,降秩二等,以左朝奉郎提舉台州崇道觀。五年(1135年)二月,復寶文閣侍制、知湖州。七月,充顯謨閣直學士、知平江府。十一月,試禮部尚書。六年(1136年)三月,兼權刑部尚書。六月,以疾求去,罷為端明殿學士、知台州,改知溫州。七年(1137年)十一月,為江南西路安撫大使兼知洪州。八年(1138年)五月,陞安撫制置大使。十一月,召入朝,除吏部尚书。十二月,授左中大夫,拜參知政事。九年(1139年)十二月,與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秦檜議事不合,於上前紛爭,且言檜之短,被殿中侍御史何鑄彈劾光“狂悖失禮”,遂引疾而去,高宗命以資政殿學士出守紹興府。言者又擊之,后三日,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免謝辭[2]。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御史中丞萬俟卨論“乃者二使之還,敵示欲和之意,於國體無損。而光乃陰懷怨望,鼓唱萬端,乘時誹訕,罪不可赦”,責授宁远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十四年(1144年)七月,以坐前為江南東路安撫大使時擅用上供錢帛,特降三官。十一月,御史中丞楊願言光“負傾險之資,挾縱橫之辨,諂附蔡京,竊位省郎,人倫墮壞,廉恥不聞,方時用兵,迎合干進,及修鄰好,陽為應和,以得執政,聞藍公佐之歸,則又狂悖為必去之計,去國之日,出險語以激將臣之怒,聞軍之興,鼓愚俗以幸非常之變,人臣如此,國何賴焉,比年以來,猶令子弟親戚往來吳越,教人上書,必欲動搖國論而後巳,若非明正其罪,恐海內之患,有不勝言”,先是知藤州事周謀者誘光唱和,其間言及秦檜和議,有譏諷者,積得數篇,密獻于秦檜,檜大怒,移瓊州[3]。二十年(1150年)正月,兩浙路轉運判官曹泳言光在貶所,嘗做私史、語涉誹謗。三月,坐“主和議反覆,后在貶所,常出怨言,妄著私史,誹謗朝廷”,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昌化軍安置、永不檢舉。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移郴州安置。二十八年(1158年)十一月,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4]。二十九年(1159年)四月,行至江州而卒,年八十二,賜莊簡。十一月,葬于紹興府余姚姜山之南原。三十一年(1161年)三月,追復左中大夫,录其二子为官[5]。《宋史》卷三六三有傳。清初開四庫館從《永樂大典》輯出《莊簡集》十八卷。

家族

  • 曾祖:李晏如,赠太子少保
  • 曾祖母:高氏,赠绍兴郡夫人
  • 祖:李彻,赠太子少傅
  • 祖母:顾氏,赠信安郡夫人
  • 祖母:俞氏,赠咸宁郡夫人
  • 父:李高,赠太子太保
  • 母:史氏,赠文安郡夫人
  • 妹:李氏,適莫彥逵
  • 妻:黄氏,累赠齐安郡夫人
    • 子:李孟博,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早卒
      • 孙:李知召
    • 子:李孟坚,终官右宣義郎、淮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 孙:李知微
      • 孙:李知言,終官承議郎、通判饒州事
      • 曾孫:李衎,終官儒林郎、監華州西嶽廟
        • 玄孫:李伯魚
        • 玄孫:李友龍
      • 孙:李知退
      • 孙:李知孝
      • 孫女:李氏,適承務郎、監淮西江東總領所惠民局胡泳
    • 子:李孟醇,早卒
      • 孙:李知常
    • 女:李氏,適朝散郎曹萃
    • 女:李氏,適登仕郎陳汝楫
    • 女:李氏,適陸權之
  • 妻:管氏,缙云郡夫人
    • 子:李孟珍,終官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
      • 孙:李知存
    • 子:李孟传,以朝請大夫、知寶謨閣侍制致仕
      • 孙:李知易
      • 孙:李知先
      • 孙:李知至
    • 女:李氏,適承仕郎沈程,再適朝散大夫章駒
    • 女:李氏,適右從政郎潘畤

参考资料

  1. 《輿地紀勝》卷二四、一二五
  2.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二四、一三三
  3.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卷一百五十二
  4. 《續資治通鑒》 卷一百三十二
  5.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九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