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龍科

板龍科(Plateosauridae)是蜥腳形亞目板龙类的一科。[1][2]。板龍科是群早期植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至侏罗纪早期的亞洲歐洲南美洲。過去有許多物種被歸類於板龍科,但亞當·耶茨(Adam Yates)在2007年提出板龍科只有包含板龍黑水龍。早在2003年,亞當·耶茨就提出鞍龍纖細板龍P. gracilis)是相同物種。在2011年被命名的加卡帕里龍,化石發現於印度,也被歸類於板龍科[3]

板龍科
化石时期:三叠紀晚期,225–189 Ma
PreЄ
板龍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演化支 板龙类 Plateosauria
科: 板龙科 Plateosauridae
Marsh,1895
模式种
恩氏板龙
Plateosaurus engelhardti
von Meyer,1837
  • 优肢龙属 Euskelosaurus
  • 祖父板龙属 Plateosauravus
  • 板龙属 Plateosaurus
  • 易门龙属 Yimenosaurus
異名
  • 鞍龍科 Sellosauridae
    Huene,1908
  • 原蜥脚下目 Prosauropoda
    Huene,1908

分類

板龍的骨架模型

在1895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建立板龍科(Plateosauridae)。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首次提出演化支定義,包含: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刀背大椎龍較遠的所有物種[4]。在2004年,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提出另一版本定義: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刀背大椎龍、許氏雲南龍較遠的所有物種。亞當·耶茨在2007年也提出定意: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長梁龍較遠的所有物種[2]

在1920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建立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提出演化支定義,原蜥腳下目包含: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護甲薩爾塔龍較遠的所有物種[4]。近年某些研究提出原蜥腳下目、板龍科的範圍相同,較晚被命名的原蜥腳下目,應是板龍科的異名[2][3]

參考資料

  1. Yates, Adam M. . Palaeontology. 2003, 46 (2): 317–337. doi:10.1111/j.0031-0239.2003.00301.x.
  2. Yates, Adam M. . In Barrett & Batten (eds.), Evolution and Palaeobiology. 2007: 9–55.
  3. Fernando E. Novas, Martin D. Ezcurra, Sankar Chatterjee and T. S. Kutty. .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2011, 101 (3-4): 333–349. doi:10.1017/S1755691011020093.
  4. Sereno, P.C. .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nd Palaontologie: Abhandlungen. 1998, 210: 41–8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