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柱

查士丁尼柱(Column of Justinian)是君士坦丁堡的一根凯旋柱,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所立,纪念他在543年的胜利[1]。它位于巨大的奥古斯塔广场的西侧,介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宫之间。它一直幸存到16世纪初,才被奥斯曼帝国拆除。

查士丁尼柱是用砖砌成的,外表覆盖黄铜。[2] 柱子立在七级台阶的大理石基座上,柱顶是皇帝本人在凯旋式上的巨大的青铜骑马雕像,身穿普罗科匹厄斯所称的“阿喀琉斯的披挂”,包括古典风格的胸甲,孔雀羽毛的头盔,左手拿着十字圣球,右手伸向东方[3]。从雕像上的铭文可以得到一些证据, 它实际上可能是重新利用了狄奥多西一世狄奥多西二世的雕像[2][4]

查士丁尼柱一直到拜占庭帝国的末期还保存完好,当时的尼基弗鲁斯·格雷戈拉斯以及一些俄国朝圣者都对其进行了描述[5]。后者还提到在柱子前面有三个异教徒皇帝的青铜雕像,放置在较矮的柱子或基座上,跪在他面前表示屈服。这些一直存在到1420年代末期,但是在1433年前的某个时候被拆除[6]。柱子本身非常高,根据克里斯托福罗·布隆戴蒙提的描述,高达70米。它从海上就可以看到,格雷戈拉斯提到,一次,十字圣球坠落,请了一位杂技演员,从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屋顶上吊下绳索进行修复[7][8]

到了十五世纪,由于这尊雕像的突出地位,被误认为是城市的创始人君士坦丁大帝的雕像[4]意大利文物学家西里亚库斯则被告知它代表希拉克略[4]。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查士丁尼柱,特别是巨大的十字圣球,或俗称的“苹果”,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genius loci)[9]。因此,在1422年和1427年之间,它从雕像的手中坠落,被视为城市即将灭亡的标志[10]。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之后不久,奥斯曼帝国把雕像完全拆除,作为他们统治的象征,而柱子本身也在1515左右被摧毁[9]。一位在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居住在城市的法国学者皮埃尔. 吉尔斯记载说,雕像剩余的碎片被放置在托普卡帕宫,后来被熔化,用于制造大炮:[9]

在十五世纪三十年代,西里亚库斯请人画下了雕像本身及其铭文(见左图)。

参见

参考

  1. Brian Croke, "Justinian's Constantinople", in: Michael Maas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 (Cambridge 2005), pp. 60-86 (p. 66).
  2. Kazhdan (1991), p. 232
  3. Procopius, De Aedificiis, I.2.1–11
  4. Majeska (1984), p. 239
  5. Nicephorus Gregoras, Roman History, I.7.12.
  6. Majeska (1984), pp. 237, 240
  7. Majeska (1984), p. 238
  8. Kazhdan (1991), p. 2100
  9. Finkel (2006), p. 53
  10. Majeska (1984), p. 24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