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

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位於臺灣桃園市桃園區,該廟所供奉的土地公是桃園區的「開基土地公」,因此這間土地廟就祭祀歷史來說可算是桃園區最古老的土地公廟[2]:47[4]。1985年重修後成立管理委員會並向桃園縣政府登記時將祠改為宮,正式使用「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的廟名[3]

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
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桃園市桃園區中山路2號[1]
經緯度 24.995516°N 121.312991°E / 24.995516; 121.312991
創建年份 清乾隆五年(1740年)[1][2]:48
主神 福德正神
例祭 廿月初二、八月十五[3]

2008年桃園燈會舉辦「桃園好神最佳人氣土地公」活動中,榮獲第三名[1]

沿革

相傳過去有漳州人「阿英師」來臺,隨身攜帶一尊福德正神神像,在後來的桃園東門一帶落腳,於「桃園十五街庄[註 1]」行商[2]:47。阿英師左擔福德正神,右擔謀生工具,遇事便請示福德正神[2]:47。而每到黃昏要休息時,會選定一戶人家投宿,將福德正神暫時供在該戶人家的神堂[2]:48[3]。阿英師去世後,地方仕紳在公館頭蓋了一間草厝來供奉這尊福德正神[2]:48。到了乾隆五年(1740年),地方仕紳建議在草厝右畔建立一座坐東向西的廟宇,是為「福德祠」[2]:48[3]

臺灣日治時期實施道路拓寬時(1936年),因為舊廟廟址在路中央而被拆除,之後該廟福德正神寄祀桃園景福宮內,中元節則聯合普渡[2]:48[3]。二次大戰後,地方仕紳楊錦等人在民國40年(1951年)發起重建,而原廟舊址附近熱心人士周火爐、周火旺、林進財、林松春、林金龍等人獻地做為廟基(該處在舊廟原址北邊)[2]:48。工程約耗時半年,完工信徒遂從景福宮迎回神像[3]。之後在民國60年(1971年)張富等人發起重建委員會,增建拜亭[2]:48[3]。民國74年(1985年),許潮英等人基於正殿年久失修,且拜亭高過正殿不符禮制等因素發起重建[2]:48[3]。重建完工後,廟方成立管理委員會,並向桃園縣政府登記並更改廟名[2]:48[3]。民國76年(1987年)12月,廟名正式改為「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3]。民國78年(1989年)舉行建廟250週年紀念五朝祈福法會[1][3]

宗教活動

該廟在農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會慶祝福德正神聖誕,舉行三獻法會[3]。七月十五中元節則會舉行普渡、放水燈等活動[3]。據說清代建廟時,依照民俗一連3年舉辦法會及普渡,並舉行搶孤儀式[3]。但後來發生糾紛,後由桃仔園壯丁維持秩序才將事件平息[3]。之後壯丁組成了「和合興」社團,並決定從第4年起廢止搶孤,而中元水燈會則由和合興繼續維持舉辦[3]

另外在正月廿七起連續5天,廟方會前往關渡媽祖宮淡水祖師公廟進行請神儀式,將神明請回廟中供信眾繼續參拜[3]

註釋

  1. 大廟口庄、大樹林庄、大檜溪庄、小檜溪庄、水汴頭庄、埔仔庄、北門埔仔庄、中路庄、茄苳溪庄、山仔頂庄、小大湳仔庄大湳仔庄、新中福庄、新莊仔庄、大竹圍庄[2]:47

參考來源

  1. 楊逢元. . 晴易文坊. 2012-06: 56–59. ISBN 978-986-84358-7-2.
  2. 王雅慧、許麗芩、黃進仕 撰文. . 桃園市公所. 2009-07. ISBN 978-986-01-8503-4.
  3. 黃運喜 編纂. . 桃園縣政府. 2010-09: 148–150. ISBN 978-986-02-4369-7.
  4. 郭大玄. . 《桃園文獻》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2017-03-31, (第三期): 43–78. ISSN 2414-77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