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

开皇末年,改新州置,治所昌城县大业初年改郪县,今四川省三台县)。“因梓潼水为名”《元和郡县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三台盐亭射洪等县地。大业初改为新城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梓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梓州。辖境扩大至今中江县北宋时,为梓州路治。重和元年(1118年)升为潼川府。州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冲要”(《元和郡县志》)。唐朝乾元后,分蜀为东、西川,梓州常为东川节度使治。

唐朝梓州辖县
618年郪县射洪县盐亭县通泉县飞乌县
620年郪县射洪县盐亭县通泉县飞乌县玄武县来属)
621年郪县射洪县盐亭县通泉县飞乌县玄武县(增永泰县[1]
648年郪县射洪县盐亭县通泉县飞乌县[2]玄武县永泰县
679年郪县射洪县盐亭县通泉县飞乌县玄武县永泰县(增铜山县[3]
778年郪县射洪县盐亭县通泉县飞乌县玄武县永泰县铜山县涪城县来属)

梓州中国隋朝时设置的

刺史

唐朝梓州刺史
  • 夏侯端(武德年间—627年)
  • 李药王(贞观年间)
  • 李文博(636年)
  • 郑筠(贞观年间)
  • 李震(662年—665年)
  • 卢世矩(唐高宗时)
  • 李崇敬(武周时)
  • 白大威(武周时)
  • 杜无忝(武周时)
  • 崔泰之(唐中宗、唐睿宗时)
  • 王晙(721年—722年)
  • 韦抱贞(724年)
  • 李适之(727年)
  • 张某(729年)
  • 吴嘉宾(737年)
  • 权若讷(开元年间)
  • 宋温璩(开元年间)
  • 裴晋(开元年间)
  • 苏务寂(开元年间)
  • 元孝绰(唐玄宗时)
  • 韦濬(唐玄宗时)
  • 武集(唐玄宗时)
  • 李谦(乾元年间)
  • 段子璋(761年)
  • 郝某(762年)
  • 李某(762年—763年)
  • 章彝(763年—764年)
  • 杨某(764年)
  • 李季贞(永泰年间)
  • 李某(大历初年)
  • 张献诚(766年)
  • 李长(766年—767年)
  • 杜济(767年—768年)
  • 鲜于叔明(768年—786年)
  • 于邵(771年,未任)
  • 钱某(大历、贞元年间)
  • 王叔邕(786年—802年)
  • 李康(802年—806年)
  • 韦丹(805年—806年,未任)
  • 高崇文(806年)
  • 严砺(806年—809年)
  • 潘孟阳(809年—813年)
  • 卢坦(813年—817年)
  • 李逢吉(817年—820年)
  • 王涯(820年—823年)
  • 李绛(823年—825年)
  • 郭钊(825年—829年)
  • 刘遵古(830年—832年)
  • 杨嗣复(833年—835年)
  • 冯宿(835年—836年)
  • 杨汝士(836年—839年)
  • 郑复(839年—841年)
  • 归融(841年—842年)
  • 卢弘宣(843年—844年)
  • 卢商(844年—845年)
  • 杜悰(845年—848年)
  • 周墀(849年—851年)
  • 柳仲郢(851年—855年)
  • 韦有翼(855年—858年)
  • 崔慎由(858年—咸通初年)
  • 严某(咸通初年)
  • 薛耽(862年)
  • 高璩(862年—865年)
  • 王承业(865年)
  • 独孤云(866年—870年)
  • 颜庆复(870年—871年)
  • 崔充(872年—875年)
  • 吴行鲁(875年—877年)
  • 李璧(877年—878年)
  • 王讽(878年—879年)
  • 杨师立(880年—884年)
  • 高仁厚(884年—886年)
  • 顾彦朗(887年—891年)
  • 顾彦晖(891年—897年)
  • 李茂贞(896年,未任)
  • 刘崇望(898年,未任)
  • 王宗涤(897年—901年)
  • 王宗裕(901年—904年)
  • 王宗佶(905年—907年)

注释

参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