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使用的行政区划单位,后又作为部份联邦制国家组成单位的中文譯名。現代中文裏,若不便使用單字詞「州」,也可作雙字詞「州份」。

中国历史上的州

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州的名称。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亦有时期天下分为十二州之说。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由中央管辖。到东汉时,州已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了州、三级制,之后各朝沿用这一体制。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中国则长期处于国家分裂、南北政权对峙状态。南朝政权设置了大量的侨州、侨郡、侨县。因州的数目急剧增加,相似和相同的州名大量出现。命名时加上东南西北区分,如西北徐州

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到隋炀帝时改为/二级体制,唐朝沿用,但改为州。977年,宋太宗将全国诸州直辖于中央,州的行政长官知州事,后州成为以下的二级行政区。以后各朝代均有州的设置。明清时,可分为直隶州散州,为二、三级行政区划。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苗族藏族回族羌族纳西族少数民族地区设自治州,行政地位在以下、以上。

基於昔日的行政區劃,中國現存不少稱為「州」的地名,如福州廣州潮州泉州漳州蘇州杭州郑州等。

台灣歷史上的州

台灣明鄭時期1664年,鄭經主政下,設置天興萬年二州。臺灣清治時期臺東直隸州日治後期的1920年至1945年間,設為第一級行政區劃,與日本內地同級,下轄。當時共設有5個州。

各国

  • 古埃及:古代埃及的地方组织,这些州原来是适应水利灌溉事业的需要由一些地域性的村庄结合而成,古代埃及人称之为“斯帕特”,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译为“州”。到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贫富的分化,阶级矛盾的发展,这些州逐渐由氏族部落转化为小的国家。在古王国时期,上下埃及大约有38至39个州,后来增至40至42个。

聯邦州

州是部份联邦制国家第一級組成單位名称的译名,通常用於翻譯英語的“state”(用作聯邦組成單位時)、德語的“Land”、法語的“canton”等。

  •  美國 :美国聯邦制下的構成單位,英语称为“State”,美国由50个州和一个聯邦特區及其他領地组成。
  •  瑞士 :瑞士聯邦制下的組成單位,在瑞士的各语种都称为“canton”,瑞士共有26个州。
  •  德國 :德国聯邦制下的組成單位,德语称为“Land”,德国有16个
  •  奥地利 :奥地利聯邦制下的組成單位,德语称为“Land”,奥地利有九个联邦州。
  •  马来西亚 :馬來西亞的部分第一级行政区划,马来语称为“negeri”,馬來西亞共有13个州和3个聯邦直轄區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聯邦制下的組成單位,英语称为“State”,澳大利亚有六个州、兩個大陸領地和其他島嶼領地。
  •  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聯邦制下的組成單位(联邦主体)的其中一种,俄语为“”,而“”則译为“自治州”。俄羅斯目前85个联邦主体中有46个为,1个自治州
  •  烏克蘭 :乌克兰單一制下的組成單位的其中一种,乌克兰语为“”。乌克兰目前有24个州。

需要注意的是各國的聯邦組成單位稱謂和中文的“州”沒有一對一的對應,通常具體翻譯根據實際情況和傳統習慣決定,例如同為聯邦制的印度緬甸等,其第一級行政區劃英語名稱雖和美国或澳大利亞的“州”相同(英語:State),但中文通常按照習慣譯作“”。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