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竹

棕竹学名:)为棕榈科棕竹属下的一个种。棕竹又稱觀音竹筋頭竹棕櫚竹矮棕竹,為棕櫚科棕竹属常綠觀葉植物,棕竹原產於中國,日本也有種植。[1][2]

棕竹
保护状况

未予评估IUCN 3.1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演化支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目: 棕榈目 Arecales
科: 棕榈科 Arecaceae
属: 棕竹属 Rhapis
种: 棕竹 R. excelsa
二名法
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1930

形態

棕竹為叢生灌木,高1至3米,莖幹直立。莖纖細像手指,不分枝,有葉節,有褐色網狀纖維的葉鞘。葉集生於莖頂,葉掌狀,深裂達葉基部,有裂片3至12片,每片長約20至25厘米、寬1至2厘米,葉柄細長,被毛,長約8至20厘米。花數量極多,花序腋生,花細小,淡黃色,棕竹是雌雄異株。花期4至5月。漿果及種子為球形。[3]

種植

棕竹喜歡溫暖潮濕、半陰及通風良好的環境,畏懼烈日當空,較耐寒,可耐0℃左右低溫。

繁殖

棕竹可用播種和分株繁殖,家庭種植時多以分株繁殖。播種以疏氣透水泥土為基質,一般用腐葉土與河沙混合。種子播種前可用30至35℃溫水浸泡兩天處理,種子開始萌發時再播種,播種後覆土稍深。一般播後1至2個月可發芽,其發芽率約80%。當幼苗子葉長達8至10厘米時就可進行移栽,移栽時最好3至5株種植為一叢,以利成活和生長。而分株繁殖一般在春季換盆時侯進行,把原本的植叢用消毒過的利刀切開數叢,分切時不要傷害到根及芽,每叢有8至10株以上,否則生長緩慢,觀賞價值差。分株上盆之後置於半陰處,保持泥土濕潤,並經常向葉面噴水,以免葉片枯黃,待萌發新枝後才移至有陽光的地方養護,作正常管理。[4]

用途

莖幹可用作手杖和傘柄,葉鞘纖維和根可作藥用。

参考文献

  1. 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In: The Plant List (2013). Version 1.1.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theplantlist.org/ [2018-12-11].
  2. 澳門自然網-澳門生物資料庫
  3. . [2014-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7).

扩展阅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