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綏蟎科
植綏蟎科(Phytoseiidae)是一科會捕食纓翅目以及其他蟎種的蟎科。本科的部分物種[1]常被用於生物防治來控制其他的害蟲蟎類[2],由於部分物種在生物防治上的效用,植綏蟎科在近年來越來越被重視。在1950年,本科只有34知物種[3],截至2016年9月,則已有2763個被記錄種[4]。
植綏蟎科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蛛形纲 Arachnida |
目: | 中氣門蟎目 Mesostigmata |
科: | 植綏蟎科 Phytoseiidae Berlese, 1916 |
亞科 | |
| |
多样性 | |
97屬,2,000餘種 |
亞科
植綏蟎科包含以下幾個亞科:[5]
- 鈍綏蟎亞科(Amblyseiinae)Muma, 1961
- 植綏蟎亞科(Phytoseiinae)Berlese, 1916
- 盲走蟎亞科(Typhlodrominae)Scheuten, 1857
生活型態
植綏蟎科是著名的捕食者,取食於小型的節肢動物以及線蟲,但也有許多取食於真菌、植物分泌物與花粉的物種[6]。
科學家們提倡以食物來源來分類植綏蟎科 ,在2013年的最新分類中,植綏蟎科被分類成四個類別[6]。
植綏蟎科和生物防治
植綏蟎科是葉蟎科[7]天敵之一。當植綏蟎的數量下降時,經濟作物很有可能遭受葉蟎的巨大破壞。自從二戰以來,合成殺蟲劑[7]的使用導致葉蟎(tetranychid)的數量增加。殺蟲劑如何增加葉蟎的數量仍然是個未知的謎,但此事件激勵了植綏蟎科與生物防治的研究[7]。目前為止,研究顯示雖然植綏蟎在他們的天然棲地可以達成生物防治的效果,但是將植綏蟎引入其他地區卻無法有效的控制葉蟎[7]。
以植綏蟎作為生物防治手段的關鍵在於獵物[8],當缺少獵物時,植綏蟎會拖延產卵[8],這個行為使他們擁有較長的生命週期,此行為也有可能是對於當環境中獵物數量不穩定時的適應[8]。除了延遲繁殖之外,當獵物充足時,植綏蟎也可以快速地繁殖[8],此點更是增加了以他們作為生物防治手段的效果[8]。當獵物充足,雌性有辦法產下更多的卵,後代的健康程度也隨之增加[9]。因此,當獵物充足時,植綏蟎在生殖週期中獵食更多的獵物,而被除去的獵物與被產下的卵的比例也隨之增加[9]。
沃爾巴克氏體感染
沃爾巴克氏體是一個寄生性細菌的屬,會寄生於擬黃果蠅等多種節肢動物。沃氏體在植綏蟎科中也很常見[10]。他影響著宿主的性別決定機制和繁殖機制,此點使沃爾巴克氏體成為演化上一個重要的選擇壓力[11]。無論在野外環境或是實驗室中,沃屬的物種都有在植綏蟎科上發現的紀錄[10]。雖然大部分的研究都專注於沃氏體在生殖細胞上的影響,此細菌也能在體細胞上發現[12]。沃氏體主要擴散方式是透過生殖細胞垂直感染,但它也有辦法水平感染[10][12]。
沃氏體無法對宿主產生益處卻又能維持一定數量的原因是它們能夠透過被感染雌性的卵子進而感染宿主的後代。隨著時間的推移,沃氏體對一定群體的感染能夠導致與未被感染群體的生殖個離[11],進而導致物種的形成[11]。有些宿主演化成依賴沃氏體來繁殖,也就是說未受感染的個體擁有較低的生殖合適度[11]。
沃氏體能夠影響宿主的性別決定機制,使得雌性的數量多於雄性[11]。在被沃氏體影響的群體中,雌性常常為了和雄性的交配權而競爭[11],這是沃氏體導致種化的其中一種方式,雌性演化出的性狀使他們能夠更激烈的競爭[11]。在極端狀況中,沃氏體的雌化作用能夠導致宿主物種雌性染色體的丟失[11]。沃氏體感染也能夠藉由使雌性數量多於雄性進而導致物種滅絕[11]。
參考資料
- . www.lea.esalq.usp.br. [2017-09-16].
- de Moraes, G.J.; McMurtry, J.A.; Denmark, H.A.; Campos, C.B. (PDF). Zootaxa. 2004, 434: 1–494.
- Çobanoğlu, Sultan; Kumral, Nabi Alper. .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 2016-06-02, 21 (7). ISSN 1362-1971. doi:10.11158/saa.21.7.5 (英语).
- . www.lea.esalq.usp.br. [2015-10-20].
- (Zicha 2004)
- McMurtry, James. . Systematic & Applied Acarology. December 24, 2013 [October 20, 2015]. doi:10.11158/saa.18.4.1.
- Huffaker, C. B.; Vrie, M. van de; McMurtry, J. A. .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69-01-01, 14 (1): 125–174. doi:10.1146/annurev.en.14.010169.001013.
- Blommers, Leo H. M.; Arendonk, Rolf C. M. van. . Oecologia. 1979-12-01, 44 (1): 87–90. ISSN 0029-8549. doi:10.1007/BF00346403.
- Friese, D. D.; Gilstrap, F. 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rology. 1982-06-01, 8 (2): 85–89. ISSN 0164-7954. doi:10.1080/01647958208683283.
- Johanowicz, Denise L.; Hoy, Marjorie A. .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6-05-01, 89 (3): 435–441 [2017-09-16]. ISSN 0013-8746. doi:10.1093/aesa/89.3.4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英语).
- Charlat, Sylvain; Hurst, Gregory D. D.; Merçot, Hervé. . Trends in genetics: TIG. 2003-04-01, 19 (4): 217–223. ISSN 0168-9525. PMID 12683975. doi:10.1016/S0168-9525(03)00024-6.
- Dobson, S. L.; Bourtzis, K.; Braig, H. R.; Jones, B. F.; Zhou, W.; Rousset, F.; O'Neill, S. L. .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1999-02-01, 29 (2): 153–160. ISSN 0965-1748. PMID 10196738. doi:10.1016/s0965-1748(98)00119-2.
延伸閱讀
- Zicha, Ondřej, Ondřej Zicha; Jaroslav Hrb; Michal Maňas; 等 , 编, , BioLib, 2004 [26 August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September 2014)
外部連結
- Neoseiulus californicus, a predatory mite on the UF / IFAS Featured Creatures Web site
- de Moraes, G.J. Hallan, Joel , 编. . Biology Catalog. [13 August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Decem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