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闕

萬州武陵闕位於重慶市萬州區武陵鎮下中村十一、十二組羅仁發嘴的長江北岸北部山坡一級台地上。2002年發現,2003年3-4月重慶市文物考古所、萬州區博物館聯合對闕所在的萬州羅仁發墓群進行了發掘。清理漢代墓葬9座,出土器物近300件。發掘過程中意外發現石闕構件2件。闕頂保存相當完整,重檐廡殿式,高0.65米,寬1.75米,進深1.65米。連檐瓦當分上下二層,上層瓦當為素,有一乳釘,垂脊端頭各刻三個瓦當;下層瓦當亦為素,有一乳釘,垂脊各刻五十素瓦當。正檐下出椽五條(不含四對角椽子),側出椽五條。闕身1件已殘。被拆解成五塊石條,改砌豬圈,可基本復原。高2.15米,上寬0.45米,下寬0.75米,進深不詳。右側為減地平雕青龍銜璧精美浮雕,左側為素,四留出邊框;底中部隼殘。考古工作者在發掘中發現,由於闕所在的位置在宋代至明清時期地形變化較大,闕的原所在位置已經無可考證。但從羅仁發墓群所發掘的漢代墓葬,其位置關係與闕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初步推斷武陵闕為東漢時期的墓闕。現已運往重慶三峽博物館[1]

武陵墓群東臨長江,西靠尖山,北隔小浪口與大丘坪墓群相望,南依武陵中學,墓群與下中村遺址相互套合,現存面積約45000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30725,東經108。15742。墓群地勢西高東低,坡度較平緩,西部地形為兩道被平整過的低矮山樑及山樑間溝谷地帶,地表為梯級水稻田,海拔高度在155~175米之間;山樑下為較平整的臨江台地,地表為民居、蔬菜地、果樹等,海拔高度約145~155米。武陵墓群是長江三峽水庫淹沒區內一處重要古墓群,原名羅仁發墓群,後因墓地上發現一座漢代石闕,被專家命名為「武陵闕」,墓群相應改用現名。該墓地於1986年四川I省文物普查時發現;1994年廈門大學考古隊在庫區文物搶救保護調查規劃階段對該墓群進行了調查和試掘,共發掘漢代一六朝時期磚室墓四座,出土一批陶、瓷、鐵、石器及銅錢,墓葬形制為刀形和中字形墓。2002年3月,為配合三峽工程建設,萬州區博物館與重慶市文物考古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該墓群進行大規模發掘[2]

註釋

  1. 吳濤,《巴渝文物古蹟》,重慶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7頁
  2. 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編著,《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上,科學出版社,2010.11,第596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