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者 (电影)

魔鬼毀滅者》(英語:)是一部1996年的美國動作片,由查克·羅素執導,東尼·波雷爾()和華倫·格林撰寫劇本,主演包括阿諾·史瓦辛格詹姆士·肯恩凡妮莎·威廉斯詹姆士·柯本羅伯特·帕斯托萊利。故事描述美國聯邦證人保護計劃()的一名法警必須保護為非法武器交易作證的證人的安全,但突然發現威脅自己和證人的竟然是自己的前同事,而使這場計劃變得更加困難。

魔鬼毀滅者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查克·羅素
监制
  • 安妮·科波森()
  • 阿諾·科波森
剧本
故事
  • 東尼·波雷爾
  • 華倫·格林
  • 麥可·S·切爾努欽
主演
配乐亞倫·席維斯崔
摄影亞當·格林伯格
麥可·特蘭尼克
制片商科波森娛樂()
片长115分鐘
产地美國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96年6月21日 (1996-06-21)(美國)
发行商華納兄弟
预算1億美元[5]
票房2.42億美元[5]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
香港
臺灣

在導演羅素確認與史瓦辛格合作後,於1995年9月起在紐約市洛杉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等地進行主要拍攝,直到1996年3月結束。該片在製作期間遇到了重重困難,除了劇本被反覆修改多次外,拍攝日程也時常更改,這也讓預算從原本的8000萬美元增加至1億美元。

《魔鬼毀滅者》在美國於1996年6月21日上映[6],並以1億美元的預算在全球取得2.42億美元的票房佳績。該片在影評界的評價褒貶不一,大多稱讚史瓦辛格和威廉斯的表現、動作戲和視覺效果,但其劇情則受到批評。在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魔鬼毀滅者》入圍了最佳音效剪輯一獎。

劇情

約翰·庫格是美國聯邦證人保護計劃()的傑出法警,他專門「銷毀」證人的身份——偽造他們的死亡,以保護他們免受任何可能要他們保持沉默的人傷害,並在之後給予他們一個全新的身份。在成功抹去證人強尼·卡斯特雷奧內的身份後,庫格的上司亞瑟·貝勒交給他一個新任務,以保護國防承包商賽瑞斯公司()的資深主管莉·柯倫。莉警告聯邦調查局(),賽瑞斯高層掩蓋了製造的電磁脈衝步槍(簡稱EM步槍)的計劃,並企圖在黑市上出售該武器[7]

在的臥底行動中,莉訪問了賽瑞斯的大型電腦並將EM步槍上的數據下載到兩片光碟上:一張用於,另一張用於對她自己的保護。她的老闆威廉·唐納休副總裁發現莉的入侵並命令她進入他的辦公室。在找到莉藏在身上的攝影機並用手槍威脅她之後,唐納休在她面前自殺。莉將光碟交給,但對他們保證自己安全的諾言感到失望,便而拒絕了庫格的保護提議。之後,的光碟被非法交易的主謀兼國防部副部長丹尼爾·哈伯的人用偽造品所替換。

當天晚上,莉在家遭到了賽瑞斯腐敗的CEO尤金·摩洛哈特派遣的以J·史卡爾為首的僱傭軍的襲擊。庫格及時現身營救了莉,並將她藏在紐約市,即使是也對她的所在位置保密。庫格從他的導師羅伯特·狄蓋倫那獲悉,似乎是中有內鬼而使幾名證人被謀殺,他們必須即刻轉移證人的位置。史夫和卡德隆探員及新人警官蒙洛加入與他們同行,並突襲了一個偏僻的小屋;在殺光企圖對證人不利的僱傭軍後,身為內鬼的狄蓋倫謹慎地殺死了那名證人。庫格在飛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途中被狄蓋倫用藥迷倒,並用電話發出訊號要莉離開所在地。狄蓋倫追蹤到莉的電話來自紐約市後槍殺了蒙洛,並將這偽裝成庫格所下的手。史夫和卡德隆揭露是狄蓋倫的同夥;狄蓋倫解釋,他是黑市買家的中間人,並威脅庫格加入自己的行列。庫格拒絕後跳離了飛機。降落後,庫格到中央公園動物園從史卡爾的手中救出莉;其中,史卡爾等僱傭軍被庫格釋放的鱷魚吞噬。狄蓋倫為此將庫格和莉標記為逃犯[7]

庫格和莉獲得了卡斯特雷奧內的幫助,並在唐納休的電腦中使用了大型電腦的後門,他們解密了莉的第二張光碟。內容顯示,大量的EM步槍在巴爾的摩碼頭上,將交付給俄羅斯黑手黨頭目薩奇·伊凡諾維奇·派托夫斯基,他計劃把武器出售給恐怖份子。一位賽瑞斯人員精確定位了他們的位置,並遠程摧毀了光碟中的資料。狄蓋倫綁架了莉並把她帶到碼頭,用來當作人質;此時,貨物正被裝載到派托夫斯基的俄羅斯貨輪上[7]

卡斯特雷奧內與他的流氓表哥兩趾東尼及其兩個同事聯繫,以幫助庫格襲擊碼頭。他們殺死了派托夫斯基及其手下和狄蓋倫的僱傭軍。在一個貨櫃頂上的鬥爭中,狄蓋倫捉了莉當人質,但庫格救出了她並破壞了貨櫃起重機上的鎖,而讓自己和狄蓋倫隨貨櫃跌落到地面,並暴露了EM步槍的存在。庫格救出了身受重傷的狄蓋倫,讓他被貝勒和當局拘留,證明了他和莉的清白。

幾週後,庫格帶莉旁聽了因叛國罪被起訴的狄蓋倫、哈伯和摩洛哈特的聆訊。庫格和莉對自己的證詞能否讓他們定罪而缺乏信心,並在公共場合在廂型車中死於爆炸。在豪華轎車中,狄蓋倫向哈伯殺了庫格倆人表示祝賀,並說他們應該盡快回到黑市交易,但當哈伯對此卻不知情。當三人感到困惑時,偽裝成他們司機的卡斯特雷奧內將車子停在火車軌道上並在鎖上車門後離去。庫格在一旁致電給狄蓋倫並告訴他:「你們已經被銷毀了」,這時一輛火車駛向他們,使豪華轎車被完全撞毀,殺死了無法逃脫的三人。

演員

  • 阿諾·史瓦辛格[7][2]飾演美國法警約翰·「毀滅者」·庫格():傑出的WITSEC法警,擁有堅定的信念和責任感,善於為證人「銷毀」身份[8]
  • 詹姆士·肯恩[7][9]飾演美國法警羅伯特·狄蓋倫():庫格的導師,實為非法交易的同謀者之一。
  • 凡妮莎·威廉斯[9]飾演莉·柯倫():賽瑞斯公司()的資深主管,其非法交易的證人。
  • 詹姆士·柯本[10]飾演WITSEC總長亞瑟·貝勒():的負責人。
  • 羅伯特·帕斯托萊利[9] 飾 強尼·卡斯特雷奧內():被庫格從毒梟手中救出的證人。
  • 詹姆士·克倫威爾[9]飾演威廉·唐納休():賽瑞斯國際部副總裁,莉的上司。
  • 安迪·羅曼諾[10]飾演丹尼爾·哈伯():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非法交易的主謀。
  • 奧萊克·克魯帕[10]飾演薩奇·伊凡諾維奇·派托夫斯基():俄羅斯黑手黨頭目,狄蓋倫的交易者。
  • 葛瑞·貝克[10]飾演尤金·摩洛哈特():賽瑞斯的CEO,非法交易的同謀者之一。

丹尼·努奇在片中飾演蒙洛(),的新人[10]喬·維塔瑞利飾演卡斯特雷奧內的表哥兩趾東尼()。狄蓋倫的同夥卡德隆()和史夫探員()分別由尼克·欽倫麥可·帕帕約翰飾演[10]約翰·斯拉特里飾演柯曼探員(),負責莉的臥底行動[10]。此外,馬克·羅斯頓在片中飾演了J·史卡爾(),為摩洛哈特手下的僱傭軍[10]

製作

發展和選角

阿諾·史瓦辛格為《魔鬼毀滅者》的主角。

在接下《魔鬼毀滅者》前,導演查克·羅素和影星阿諾·史瓦辛格曾一起忙於另一個項目。羅素對該片在演員和角色之間帶來的可能性感到興奮:「我看到的阿諾就像許多人一樣——如神話般、比生命更偉大的角色——那就是庫格()。該角色和劇情完全以現實為基礎,但是我很喜歡這個人神話般的協調、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強烈的榮譽感,能為保護一位高貴的證人做任何事情。我為拍一部具有英雄氣息的電影而感到興奮。」 [8]製片人阿諾·科波森同樣熱衷於與史瓦辛格合作,並在經過多年的談論後,很高興史瓦辛格能擔任《魔鬼毀滅者》的主角[8]凡妮莎·威廉斯在片中飾演女主角莉·柯倫(),被科波森當時的妻子安妮()稱為一個堅強而聰明的女人,而非是另一個「遇險的女人」。史瓦辛格當時的妻子瑪麗亞·施賴弗建議威廉斯飾演該角;科波森對威廉斯的試鏡感到印象深刻,而為此選上了她[8]。為了詮釋電影反派兼庫格導師的狄蓋倫(),需要一個能夠傳達才智、技巧和吸引力的演員,而身為詹姆士·肯恩粉絲的羅素則選擇他來飾演[8]。在肯恩正式出演前,喬納森·普賴斯也曾是該角的人選[11]

該片的劇本產生了許多問題,在拍攝期間曾多次修改[12]。最初的劇本由東尼·波雷爾()和華倫·格林共同撰寫[9];《刺激1995》(1994年)的編劇法蘭·達拉本特和《魔鬼終結者》(1984年)的編劇小威廉·韋雪在製作中期加入修改劇本,其中充滿了為史瓦辛格而寫的複雜特技場面[4]。為了表示對史瓦辛格的支持,約翰·米利厄斯也參與了額外的劇本改寫,並和達拉本特與韋雪一樣未取得編劇的掛名[1][2][3]

設計

片中的關鍵物品「電磁脈衝步槍」被稱為「地球上最強大的突擊步槍」,它具有X光透視功能,足以穿透建築物的牆壁而看見室內[9];該武器由藝術指導提魯本·艾靈森()所設計[13]。史瓦辛格表示:「我們非常重視使觀眾感受到這種武器的危險,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在您的房子外頭、看穿牆壁,真的讓你無處藏身。」[13]並解釋:「但重要的是,我們以許多有趣的方式展現了該武器的複雜性:你不僅能看穿建築物,您得以看到一個人的骨骼,甚至他們的心臟在裡面跳動,​​那些視覺效果真的很棒。」[8]片中另一樣武器為賽瑞斯的鑽頭發射器,據羅素所述,他們是出於「本能和謠言」而設計,但後來他們發現這種武器確實存在[13]

拍攝

《魔鬼毀滅者》於1995年9月在紐約市開始進行主要拍攝,在改建為CIA總部的大樓中拍攝了一些關鍵場景;其他地點包括南布朗克斯的哈林鐵路場()、中央公園綿羊牧場唐人街[8]。在紐約拍攝之後,劇組移至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取景[8]。為了在中央公園動物園的爬行動物館中的動作戲,劇組在加利福尼亞州柏本克華納兄弟製片廠搭建了室內布景[8]。動物園的外部則是在紐約中央公園拍攝,而內部部分場景則是取自格里斐斯公園的一個舊廢棄動物園,並運送了所需的動物至內[13]

早在劇本完成之前,電影就被華納兄弟公司趕著開拍,使得在拍攝時遇到了重重困難,其中包括拍攝時程的反覆更動和一些額外的拍攝[12]。據匿名消息人士所述,劇組到達紐約且在拍攝任何鏡頭前,他們被勒令返回洛杉磯,後從洛杉磯飛往華盛頓特區,打算停留三到四天。但僅於二十四小時後,他們沒拍任何戲就又被送到紐約;上述時程變化無常的情況比比皆是[4]。這些變化讓原本計劃的四個月製作期加長到七個月,而預算也從原定的7000萬美元猛增至近1億美元[4]

對此,科波森否認該片的預算遠遠超出預算,並表示由於製作規模龐大,拍攝上的延誤是正常現象:「這部電影的預算略超預算,進度稍稍超出計劃,但完全在華納兄弟公司為製作大型動作電影而設立的應急條件之內。所有媒體都想說,我們有失控的可能。製作...我們不允許暴走,每個人都喜歡挑剔和找碴並尋找下一個《水世界》。」[4]科波森表示劇本的頻繁修改是「概念的改變」,而非重寫。科波森也澄清了在紐約終止拍攝的傳言,但這與匿名的劇組人員的說法不匹配。該片原定於1996年1月底結束拍攝,但最後仍拖到3月才結束[4]。這些製作問題,有人歸咎於導演,其他一些則指向製片人,他們在遇到製作上的問題時缺乏領導力。科波森被認為與導演羅素不合,甚至威脅要開除後者;但科波森強烈反駁了此說法[4]

片中最高難度的動作戲是庫格被迫跳離以每小時250英里的時速在空中飛行的噴射機[14]。導演羅素對此表示:「這些事物不僅在拍攝程序中,且是在每次拍攝中都是拼圖碎片。你具有真實上演的元素、縮影的元素,有時是電腦成像,並在最後的處理中全部配對在一塊。」[8]片中部份的特技是由史瓦辛格親自上陣,其中包括那場危險的空中特技[15]。在這場戲中,史瓦辛格必須以自由落體的方式實際垂直下降65英尺,並在飛行中進行向後翻轉[13][16]。其他諸如鱷魚、脈衝步槍的子彈等是由電腦成像所呈現[16]。此外,在製作過程中,有幾項特技發生了問題,其中之一是史瓦辛格的頭髮曾意外著火[6]

《魔鬼毀滅者》主要以手持設備所拍攝,讓觀眾更有臨場感。攝影指導亞當·格林伯格有時一次最多要使用七台攝影機[13]

後期製作

在片中,軍火公司(賽瑞斯)的原始名稱為「」。在微處理器公司Cyrix提出抗議後,使製作團隊以數位技術更改了片中所有出現該名稱的鏡頭及對白[17][18]。但在成片中,仍可的某些鏡頭仍可看見的商標。

音樂

魔鬼毀滅者 (原聲帶)
电影配乐
发行日期1996年9月3日 (1996-09-03)[19]
类型電子[20]
时长43:12
唱片公司大西洋唱片
专辑年表
鬼頭天兵
(1996年)鬼頭天兵》1996
魔鬼毀滅者
(1996年)
奪命總動員
(1996年)字符串模块出错:找不到匹配1996

《魔鬼毀滅者》的配樂由作曲家亞倫·席維斯崔所創作[16][21]。其原聲帶於1996年9月3日由大西洋唱片發售。之後該原聲帶絕版了很長一段時間[21];2010年3月23日,發行了原聲帶的加長收藏版(達77分鐘)[20]。席維斯崔憑此贏得了BMI電影音樂獎[22]

曲目列表[19]
曲序曲目时长
1.Eraser Original Maintitle2:38
2.Shes In6:11
3.Krugers Story1:56
4.Cabin Raid4:41
5.Kruger Escapes4:23
6.Your Luggage3:18
7.When I Have Proof3:15
8.Cyrez Break In6:52
9.Union Trouble3:21
10.Dock Fight3:13
11.Reunion1:39
12.The Eraser1:45
总时长:43:12

發行

《魔鬼毀滅者》於1996年6月21日在美國正式上映[6][15],並因含有過激的暴力和言語而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R級[23]。1996年12月20日,華納家庭影視公司在日本推出了《魔鬼毀滅者》的DVD,成為當時首批發行新DVD格式的美國大片商之一[24]

電影上映後,官方還推出了一款名為《》的PC射擊遊戲,講述了電影後續的劇情[16];由開發,於1997年1月發售[25]

迴響

評價

《魔鬼毀滅者》整體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匯總媒體網站爛番茄基於49條評論,該片持有37%的新鮮度,平均評分為4.97/10;該網站共識:「《魔鬼毀滅者》的槍戰動作戲可能炫耀一些尖端武器,但其生搬硬套的故事是尷尬地過時。」[26]而在Metacritic上根據18篇影評則獲得了56分(滿分100)[27]

每日電訊報》的安妮·比爾森()給了《魔鬼毀滅者》負面的評價,她批評該片比阿諾·史瓦辛格同期的電影更加粗糙、暴力,且無法接受片中的誇張、不合理橋段,如史瓦辛格從高空掉落到汽車上仍毫髮無傷[28]。《綜藝》的陶德·麥卡錫給了該片較普通的評價,並在評論中寫道:「與詹姆斯·卡麥隆這樣的高等動作專家相比,導演查克·羅素似乎想在每個鏡頭只完成一件事,將要素放在銀幕上但未創造出特殊的活力或看點。」而他也稱讚了亞當·格林伯格的鏡頭酷炫且優雅[29]

相反地,《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伊伯特從滿分四顆星中給了該片三顆星的正面評價,他認為電影劇情漏洞太多而使注意力失焦,但《魔鬼毀滅者》仍「有著不錯的動作樂趣,具有令人驚歎的特技和特效」,威廉斯激動人心地演出了「奔跑、跳躍、戰鬥、射擊、踢腳、尖叫、被綁在椅子和走私電腦光碟且看上去很棒。」[30]而《時代》的理查·柯利斯也給了其好評,主要稱讚史瓦辛格的紮實表現和片中的傑出特技[31]

票房

1996年夏季,《魔鬼毀滅者》為該檔期最受歡迎的電影[32],在美國首映週末的票房為2450萬美元,位居當週票房冠軍[5]。美國最終票房為1.012億美元,全球票房總計達2.423億美元[5]

榮譽

獎項和提名
獎項 類別 得獎者或提名者 結果 參考
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音效剪輯 艾倫·羅伯特·莫瑞巴布·阿斯曼 提名 [33]
斑比獎 電影-國際 阿諾·史瓦辛格 獲獎 [34]
BMI獎 電影音樂獎 亞倫·席維斯崔 獲獎 [22]
金攝影機獎 最佳國際男演員 阿諾·史瓦辛格[註 1] 獲獎 [34]
1997年MTV電影大獎 最佳動作場面 阿諾·史瓦辛格[註 2] 提名 [34]

備註

  1. 阿諾·史瓦辛格也憑《一路響叮噹》共同獲得該獎。
  2. 以阿諾·史瓦辛格自由落體一橋段入圍。

參考資料

  1. P., Ken. . IGN. 2003-05-07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2. . Movie Forums.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3).
  3. Bauer, Erik. . Creative Screenwriting. 2015-02-11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4).
  4. Puig, Claudia. . Los Angeles Times. 1996-04-25 [2017-01-22]. ISSN 0458-30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5. . Box Office Mojo.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6. Mertes, Micah. . Omaha World-Herald. 2016-06-21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7. Kempley, Rita. . The Washington Post. 1996-06-21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2).
  8. . Warner Bros.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6).
  9. Maslin, Janet. . The New York Times. 1996-06-21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10. . IMDB.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11. Mell, Eila. . McFarland. 2005. ISBN 9781476609768.
  12. Weinraub, Bernard. . The New York Times. 1996-05-12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0).
  13. . AMC. 2012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4).
  14. Shulgasser, Barbara. . SFGate. 1996-06-21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9).
  15. . Reuters Archive Licensing - Screenocean. 1996-08-07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16. Eoin. . The Action Elite.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17. Puig, Claudia. . Los Angeles Times. 1996-06-12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8. Sauvé, Christian. . Christian Sauvé. 2018-12-29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19. . Soundtrack.Net.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20. . Discogs.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1. Southall, James. . Movie Wave film music reviews. 2010-05-14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22. Atwood, Brett, , Billboard, 1997-05-24: 99
  23. . BBFC.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8).
  24. Taylor, Jim. . Video Discovery. 1997-03-21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7-03-29).
  25. .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26. .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27. .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0).
  28. Billson, Anne. . Daily Telegraph. 1996-08-31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29. McCarthy, Todd. . Variety. 1996-06-17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30. Ebert, Roger. . RogerEbert.com. 1996-06-21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31. Corliss, Richard. . Time. 1996-07-01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1).
  32. McNary, Dave. . UPI. 1996-06-23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33.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1997-03-24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34. . IMDB.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7).

外部連結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Eraser (film)
  • 美国电影学会目录上的《毁灭者(英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