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

KBE,(葡萄牙語:1940年10月23日),暱稱贝利Pelé),巴西葡萄牙語:[pe̞ˈlɛ]),已退役巴西著名足球員,司職前鋒。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體育明星之一,被國際足協授予「球王」(The King of football)稱號。

贝利
Pelé
個人
全名
暱稱 (球王)、
(黑珍珠)
烏鴉嘴
出生日期 (1940-10-23) 1940年10月23日
出生地點  巴西特雷斯科拉松伊斯
位置 前鋒
現在所屬 已退役
青年隊
1955-1956 巴魯俱樂部
職業*
年份 球隊 ()
1956-1974 山度士 638 (619)
1975-1977 紐約宇宙 56 (31)
1957-1971 巴西 91 (77)
* 職業次數與數僅計算國內聯賽部份
獎牌記錄
代表 巴西
男子足球
世界盃足球賽
冠軍1958年瑞典 隊際
冠軍1962年智利 隊際
冠軍1970年墨西哥 隊際
美洲國家盃
亞軍1959年阿根廷 隊際
贝利的签名

比利在职业生涯总共攻进进球757个

1980年被欧美20多家媒体记者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首,1987年6月他被授予国际足联金质勋章,1999年被国际奥运委员会(IOC)选举为“世纪运动员”,同年国际体育记者协会(AIPS)将贝利和贝肯鲍尔一同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运动员,2004年FIFA国际足联百年庆典他与“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共同获得FIFA世纪最佳球员和足球名人大奖。2013年度国际足联颁奖礼在瑞士苏黎世举行。贝利获得首次颁发的国际足联荣誉金球奖,球王激动地泪洒现场。

他代表巴西國家足球隊出战世界杯時共攻入12球,其中在世界杯决赛攻入3球並三次捧得世界杯,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三奪世界盃球員。

生平

足球生涯

比利1940年10月23日出生在巴西特雷斯科拉松伊斯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比利在山度士開始他的足球生涯。15 岁时加入山度士队,16歲他成為聯賽的神射手並且是巴西國家隊的正選球員。當他在桑托斯隊的時候,憑著贝贝的協助,就贏了9個國內的州際比賽冠軍、6個比賽冠軍、兩個南美解放者杯賽(南美盃)冠軍及兩個洲際盃。在桑托斯,為了慶祝比利在第1000顆進球,把每年的11月19日定為「比利日」。在贝利的生涯中,共踢了1363场正式比赛,打进1281个进球,这是有官方记载情况下的历史最高纪录。

1970年世界盃巴西隊合照,右下第二位是比利

1958年,他第一次参加FIFA 世界杯。时年才刚满17岁。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當時,比利與加林查组成了前锋铁三角。他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以一球小胜威尔士,在与法国的半决赛中上演帽子戏法,回應队友的支持。他魅力四射,在决赛对阵瑞典时以两粒绝妙的入球拿走FIFA世界杯。第一粒入球,他大胆将球挑过最后一个后卫,然后扫球入球门;第二粒入球是一记令人兴奋的头球,瑞典门将毫无防备。后卫希戈·帕林赛后坦言:“第五个入球后,我都忍不住想拍手”。最終巴西在斯德哥爾摩與瑞典對陣的總決賽,以5比2打敗瑞典。而比利則以17歲的年紀在該場比賽中進了兩球,成為最年輕的進球球員[1]

1959年他攻入127球,1961年110球,两次捧走南美解放者杯(1961、1962),两次世界俱乐部冠军(1962、1963)和九次圣保罗州冠军。

後來他更參加了1962年、1966年和1970年的巴西世界盃。1962年贝利参加智利FIFA世界杯,但不幸的是,贝利在巴西队的首场比赛就负伤,未能再次上场。雖然沒有了比利,但慶幸他在场外看到自己的队友再一次為巴西夺得世界杯冠军。此时,贝利已经为众人瞩目。然而1966年他再次不幸,在巴西队第三场与葡萄牙的比赛,被担架抬下场。但是不同的是,这次他不得不在场外亲眼目睹自己的球队被淘汰出局。

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成了他最後一次參與的世界盃。1970年的國家隊有很多著名足球員,如蓋爾森拖斯唐。在队友的鼎力协助下,贝利似乎不可阻拦。在首届以彩色电视信号向全球直播的FIFA世界杯赛上,贝利似乎注定要赋予足球这项世界运动以新的意义。精彩片段包括:对阵捷克队他尝试从中场远射球门;对阵英格兰一记绝妙的头球,结果英格兰门将戈登·班克斯表现更为神勇,将球扑出;对阵乌拉圭他脚下溜球,晃过对方门将,随后小角度射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墨西哥世界杯赛的决赛上,贝利攻入了巴西队象征性的第一百粒FIFA世界杯入球——纵身一跃,随后一记美妙的头球。 巴西在決賽中以4比1擊敗義大利,當中比利進了一球並助攻給和隊長阿爾貝托各一球。巴西队第三次捧杯,成为前所未有的最强队伍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他们因此也得以保留。贝利成为在世传奇。决赛后第二天,周日时报(Sunday Times)头条新闻刊登着:“您如何拼写贝利?上-帝。”

比利書寫了世界盃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他14次出戰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扣掉傷退的兩場之外,其餘12場比賽不是有進球就是有助攻,或兩者兼有,即是代表他從不空手而歸,合計有12球10助攻,場均能參與1.83次得分,至今仍保有世界杯最多決賽助攻(3,1958:1/1970:2)、並列最多決賽進球(3,1958:2/1970:1)、累計最多助攻(10)、單屆最多助攻(1970:7)等紀錄。這個成績讓後來所有球員望塵莫及。有了比利和加林查,巴西未嘗一敗。直到他退出國家隊,比利於國家隊正式上陣92場,射入77球入球,當中有74%的賽事不敗。

比利的技術和靈巧的碰觸和進球能力都分別得到世界稱讚。他最有特色的個人技巧是「倒掛金鉤」。1974年10月2日,他從巴西足球隊退役後,他加入了北美洲足球聯賽紐約宇宙隊。據報七百萬的三年合約使他成了北美洲足球聯賽中最高薪酬的足球運動員。[2]

在他所參與紐約宇宙的三個球季,他在「聯賽第一隊」(某個球季中11位最好的球員)中榜上有名。1976年,他被名為「聯賽最有價值球員」。他那份三年合約意味著比利必須在北美洲足球聯賽常規賽事出戰,並且要到訪世界作許多表演賽。在那三年期間,他曾到訪中國日本瑞典百慕大烏干達。在他職業生涯最後一年,紐約宇宙隊贏得1977年的聯賽錦標。在那個球季,巴西卡洛斯·阿尔贝托和有「足球皇帝」之稱的加入了比利的隊伍。

1977年的一場友誼賽就是他的職業生涯中的最後一次參賽,當時的巨人體育館塞滿了球迷,而對陣球隊就是他前度的球會-山度士。上半場他在紐約宇宙隊隊伍中,而下半場則加入山度士。這場表演賽的門票在開賽前六星期售罄。1977年正式退役後,他偶然也在友誼賽中協助紐約宇宙隊。由於出席率下降,紐約宇宙隊嘗試為比利舉辦第二次退役仪式,但他拒絕了。

比利的烏鴉嘴

退役後,球迷對比利的印象並非來自他於球員時代的輝煌戰績,而是他的「烏鴉嘴」,每屆世界盃歐洲國家盃,比利預測的準確率都較低。[3]1994年世界盃,比利預測哥倫比亞將會在美國捧走大力神盃。結果哥倫比亞出局,而哥倫比亞一名後衛球員更因於其中一場小組賽自擺烏龍,回國後被槍殺。又如2002年世界盃,比利當時預測決賽將會是阿根廷和法國對壘。但最後結果阿根廷和法國兩隊均在小組賽出局,而法國甚至一球進帳也沒有。2006年世界盃,四強組合為義大利、法國、德國、葡萄牙,當時比利預測德葡會在決賽碰頭,結果四強賽兩者皆被淘汰,德葡只能在季軍賽對壘。再如2010年世界盃,比利預測決賽將會是非洲球隊對巴西,但第一輪完後非洲球隊除加納取勝外其餘球隊都無法獲得勝利。至於小組賽完後非洲球隊也只有加納能從小組賽出綫,最後當屆非洲成績最好的加納和巴西雙雙於八強被淘汰。12年奥运会过后,他还预测中国足球能参加2016年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4]而中國最終亦在被稱爲奧運足球亞洲區資格賽的2016年亞足聯U-23錦標賽分組賽三戰全敗包尾出局,無緣參加奧運。

當然,他的烏鴉嘴也不是每次成功。在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西班牙在比利看好下成功衝破魔咒奪冠,證明比利的烏鴉嘴也有失效時(不过阴谋论者认为2012欧洲杯假球泛滥,所以贝利乌鸦嘴失效),可能是巧合而已,但被其烏鴉嘴成功诅咒的球隊之多仍然令人膽寒,為人津津樂道。另一件較為兩極的案例便是2014年世界盃。當年比利看好前屆世足冠軍西班牙以及季軍德國會拿下佳績,雖然西班牙在中途中箭落馬,但是德國卻成為巴西世足賽的冠軍。[5]

2019/20赛季英超,贝利原预测英格兰球队莱斯特城能再次摘下英超冠军,结果却在过后频频失分,无缘英超冠军宝座。[6] 莱斯特城无缘英超冠军后,贝利再次作出预测,预测所莱斯特城将晋级欧冠,结果莱斯特城在最后一轮0比2不敌曼联 (莱斯特城需赢曼联才能晋级欧冠) ,与欧冠擦肩而过。[7]

足球風格

贝利的身材不算出众,但却有着了不起的天赋。出色的速度、超凡的平衡能力、宽阔的视野以及惊人的控球能力,这些都是他的“武器”,当然,双脚以及头球的精准技术更帮助他一次次的敲开球门。

  • 南美自由盃冠軍:1962年,1963年
  • 州際盃冠軍:1962年,1963年
  • 巴西盃冠軍:1961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

紐約宇宙隊

  • 美國職業聯賽冠軍:1977年

個人

國家隊

世界盃足球賽冠軍:1958,1962,1970

參考文獻

  1. Facebook. . Los Angeles Times. 2006-06-05 [2020-11-19] (美国英语).
  2. 紐約宇宙隊的歷史
  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无效|dead-url=ye (帮助)
  4. . 蘋果新聞網. [2020-11-19] (中文(台灣)‎).
  5. . 蘋果新聞網. [2020-11-19] (中文(台灣)‎).
  6. .
  7. .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比利分類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