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狸

河狸属學名)是囓齒目河狸科的一属,也是河狸科存活至今的唯一一属,是世界第二大的囓齒動物(僅次於水豚),本屬现存兩種河狸,分別為美洲河狸Castor canadensis)與歐亞河狸Castor fiber)。

河狸属
化石时期:24–0 Ma
PreЄ
中新世至現在
美洲河狸 (Castor canadensis)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河狸科 Castoridae
属: 河狸属 Castor
Linnaeus, 1758
  美洲河狸 C. canadensis
  歐亞河狸 C. fiber

河狸有「自然界水壩工程師」之稱。主要分布在美洲北部,至於歐洲亞洲的分布則非常少。

在北美洲,河狸的數量曾經超過 6 千萬頭,但在 1988 年僅剩下 6 百萬至 1 千 2 百萬頭。數量銳減的主因是狩獵,河狸的毛皮具有經濟價值,而牠們的腺體則能用來當作藥或是香水;另外,牠們會咬斷樹木以及建築水壩,這些行為都會干擾人類的土地利用,因此該地區的河狸也會因此被人類獵殺[1]

在歐洲,河狸受到聯合國的保護[2],在中國河狸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並設有新疆布爾根河狸自然保護區[3]

描述

河狸透過牠們鋒利的牙齒咬斷樹木
河狸的前腳、後腳及尾巴。

河狸與囊鼠科異鼠科均為河狸亞目的齧齒類,幾乎僅分布於北美洲。雖然現存僅有 2 種,不過自始新世開始北半球就有河狸的化石紀錄了,並且曾有許多巨型物種存在,例如歐洲的大河狸Trogontherium)以及北美洲的巨河狸Castoroides)。

河狸會在河流或溪流中利用樹枝、草和泥巴構築水壩,形成池塘,並在池塘中建立巢穴(又稱為小屋(英語:));同時也會建造運河來運輸巢穴與水壩的建材[4][5]。牠們會用鋒利的門牙咬斷樹木與其他植物作為建材以及食物。

河狸骨架
河狸骨架(美國奧克拉荷馬州骨骼博物館

當發現潛在的威脅時,在水中的河狸會用力拍擊水面,警告範圍內的所有河狸。在聽到警告聲後,所有河狸都會躲入水中,牠們在陸地上時雖然行動緩慢,卻很擅長游泳,而且可以憋氣長達 15 分鐘。

河狸並不冬眠,而是會將樹枝和樹幹堆放在池塘中,做為儲糧。

河狸的後腳有蹼、並且具有寬扁的尾巴。視力不好,但聽覺、嗅覺和觸覺敏銳。牠們必須透過不斷啃咬木頭來防止門牙變得過長[6]。牠們的四顆門牙由前側堅硬的琺瑯質以及背側較柔軟的牙本質所組成,透過啃咬木頭的方式將門牙磨利成狀。河狸門牙中上的琺瑯質含有,比起其他哺乳動物的門牙更能抵抗酸蝕[7]

河狸終其一生不斷成長,成年體重可以超過 25(55磅),雌性一般較雄性大。在野外壽命可長達 24 年。

栖息地

溪岸邊的河狸水壩,河狸主要棲息於河岸濕地,也就是溪流與陸地的交界處

河狸主要棲息於河岸濕地,包括溪床。但也有部分河狸棲息於潮間帶,構築水壩將漲潮時帶進來的海水留在構築出的池塘中[8][9]

河狸為生態系統關鍵種,創造濕地供其他物種生存。研究发现,河狸创造的湿地与普通的湿地相比,有更充足的食物。因此,河狸创造的湿地对一些水鸟和哺乳动物来说是很好的栖息地[10]。河狸為僅次於人類,最有能力塑造地表的動物[11],甚至會影響氣候變遷[12]

河狸會咬斷大顆的樹木作為水壩的基底,不過歐亞河狸則較傾向咬斷直徑10(3.9英寸)的樹木做為基底。較小棵的樹木則會被河狸咬斷作為食物。

被砍斷的樹木會萌芽長成矮林,提供給河狸接下來數年穩定的樹葉與嫩枝食物來源。河狸構築水壩所造成的池塘會淹死浸泡在其中的樹木,而這些死掉的樹木對於許多動物及植物的生存尤其重要[13]

河狸水坝

水坝扩大
河狸水坝
四个月后,变大了

河狸建造水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天敌,如土狼、狼、熊等,冬天时更容易获取食物。牠们总是在夜里开工,而且是高生產力的建筑师,用前爪搬运泥和石块,用牙搬运木料。不移除河狸的话,很难摧毁水坝,因为牠们隔夜就能重建一座水坝。河狸可能沿河建造一系列的水坝。

河狸建造水壩後形成的池塘與溼地可以留住水流中的沉積物與污染物,包括總懸浮固體、總氮、磷、碳及矽酸鹽[14][15]

哈德逊河谷地图上的河狸 c. 1635

参考文献

  1. Nowak, Ronald M. 1991. pp. 364–367. 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 Fifth Edition, vol. I.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2. . [2014-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3. . 華夏經緯網. 2014-04-21 [2014-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7).
  4. Salvesen, Sigvald. . Journal of Mammalogy. May 1928, 9 (2): 99–104. JSTOR 1373424. doi:10.2307/1373424.
  5. . animaltrail. [June 2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6. . Beaver Solutions. [201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4, 2010).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7. Megan Fellman. . www.northwestern.edu. February 12, 2015 [February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9).
  8. Goldfarb, Ben. . Hakai magazine. 29 January 2019 [1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9. Hood, W. Gregory. (PDF). Wetlands. 16 February 2012, 32 (3): 401–410 [1 February 2019]. doi:10.1007/s13157-012-0294-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09).
  10. Nummi, P.; Liao, W.; Huet, O.; Scarpulla, E.; Sundell, J. .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19, 20. doi:10.1016/j.gecco.2019.e00701.
  11. . National Geographic. [June 15,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12. Wohl, Ellen.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3, 40 (14): 3631–3636. doi:10.1002/grl.50710.
  13. . Wildlife Outreach Center (Penn State Extension). [2016-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14. David L. Correll; Thomas E. Jordan; Donald E. Weller. . Biogeochemistry. June 2000, 49 (3): 217–239. JSTOR 1469618. doi:10.1023/a:1006330501887.
  15. Sarah Muskopf. (Thesis). 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 Natural Resources. October 2007. hdl:2148/264.

延伸阅读

  • Busher, Peter E. .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 1999 [2015-11-27]. ISBN 0-306-4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9).
  • Coles, Bryony. . Current Archaeology. July–August 2007,. 18, No.6 (210): 17–25. Article on the history of beavers in Britain.
  • Lee Rue, Leonard. . Voyageur Press. 2001. ISBN 0-89658-548-4.
  • Morgan, Lewis Henry. . J.B. Lippincott & Co. 1868 [2015-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4).
  • Müller-Schwarze, Dietland; Lixing Sun. . Comstock Pub. Associates. 2003 [2015-11-27]. ISBN 0-8014-4098-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7).
  • National Parks, January–February. . National Parks magazine: 30–35. 2003 [2015-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0).
  • The Tent DwellersBeavers' habits, habitat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as of 1908) are recurring them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Albert Bigelow Paine.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河狸分類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