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LGBT人物列表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旺達·蘭多芙絲卡(Wanda Landowska) | 1879–1959 | 波蘭裔法國猶太音樂家 | 波蘭裔法國大鍵琴演奏家[1] |
娜塔莉·克利福德·巴尼(Natalie Barney) | 1876–1972 | 法國作家、沙龍女主人 | 和多人同時發展戀愛關係,其中包含了王爾德的姪女,為小說《寂寞之井》主角[2]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 1915–1980 | 法國學者 | 文學理論家和哲學家,其著作對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符號學有重要影響[3] |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 1908–1986 | 法國學者、小說家 | 1970年代女权运动重要理論家和創始人,對女性主義和存在主義有重大影響,代表作《第二性》[4] |
羅莎·波納(Rosa Bonheur) | 1822–1899 | 法國畫家 | [5] |
馬賽·卡爾內(Marcel Carné) | 1906–1996 | 法國導演 | [6] |
尚·考克多(Jean Cocteau) | 1889–1963 | 法國小說家、編劇、導演 | 演員让·马莱的戀人[7] |
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 1905–1957 | 法國服裝設計師 | [8] |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 1926–1984 | 法國學者 | [9] |
让·热内(Jean Genet) | 1910–1986 | 法國小說家、編劇、詩人 | [7] |
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 | 1869–1951 | 法國小說家 | 諾貝爾桂冠獲得者[10] |
尚·馬萊(Jean Marais) | 1913–1998 | 法國演員、藝術家 | 多次出演情人尚·考克多導演的電影,《美女與野獸》《奧菲斯》等[11] |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 1871–1922 | 法國意識流小說家 | 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委內瑞拉裔作曲家雷納爾多·哈恩為情人[10] |
阿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 | 1854–1891 | 法國詩人 | 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影響,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7] |
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 1936–2008 | 法國服裝設計師 | 時尚品牌聖羅蘭(YSL)創辦人,和企業家皮埃爾·貝爾傑為情感和事業夥伴[12] |
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 | 1844–1896 | 法國詩人 | [7][13] |
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 1903–1987 | 法國小說家 | [7] |
貝特朗·德拉諾埃(Bertrand Delanoë) | 1950– | 法國政治人物 | 巴黎市市長[14] |
尚-保羅·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 | 1952 – | 法國服裝設計師 | 曾擔任愛馬仕的設計總監,設計款服裝和香水[15] |
阿梅莉·茉莉絲摩(Amélie Mauresmo) | 1979 | 法國運動員 | 法國現役女子職業網球第一名選手,曾獲2006年澳洲網球公開賽以及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冠軍[16], |
法蘭索瓦·奧桑(François Ozon) | 1967– | 法國導演、編劇 | 代表作有《八美圖》《泳池情殺案》《登堂入室》等[17] |
參考資料
- (PDF).
- . [2015-06-25].
- . [2015-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4).
- . [2015-06-12].
- Lockard, Ray Anne (2002), "Bonheur, Rosa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10-30.", glbtq.com. Retrieved on 3 September 2007.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2).
- 許佑生. . 台北: 開心陽光. 1996年12月. ISBN 957-99314-4-5 (中文(繁體)).
- Blanks, Tim, , The New York Times, 2002-08-18 [2008-03-07]
- 詹姆斯‧米勒. . 台北: 時報出版. 1995-05-30. ISBN 9571317039 (中文(繁體)).
- 許佑生. . 台北: 開心陽光. 1996年9月. ISBN 957-99314-3-7 (中文(繁體)).
- .
- Alicia Drake. The Beautiful Fall: Lagerfeld, Saint Laurent, and Glorious Excess in 1970s Pari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6. p.49.
- . [2015-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 國際政壇勁吹"斷背風" 政績不因性取向而遜色
- .
- Mauresmo Nails It: A Win, a New Chance, and an Apology outsports.com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1-11. Outsports.com | Jan 31, 2006
-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